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轨道交通示范区成立一年来
新签约过亿元大项目19个新开工项目44个
“复兴号”从示范区驶出
11月16日,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平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建设工作热火朝天。据介绍,目前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平台项目已主体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基础施工,预计年底将交付使用。
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三大板块”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于此,承担着引领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使命。一年来,示范区工委、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突出检视问题、改革创新、解决问题的工作导向,坚持规划先导、创新驱动、市场引领,着力推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示范区先后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名单。2018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850亿元、增长16.4%,占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的比重近90%,今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创新中心平台项目建设现场
发展定位,目标清晰
一年来,示范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践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前瞻部署,加快推动由传统工业园区向新型产业示范区的演变,区域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目标更加精准。
在职能定位方面,示范区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投资促进和创新监管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和创新中心建设,集中精力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主责主业,围绕开发建设、投资促进、经济运行、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园区服务等工作,加速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崛起壮大。
产业是示范区发展的核心,在产业聚焦方面,示范区围绕“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组织国家信息中心、赛迪研究院等顶级咨询机构,就产业发展、创新中心建设、园区转型等进行研究咨询,编制了《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报告》《青岛先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研究》,摸清了轨道交通产业链现状,进一步明确了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和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兴半导体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为支撑,金融和商务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高端一流的规划设计是区域建设的总纲领,示范区坚持“核心引领、创新制造”“轴带辐射、区域协同”“蓝绿交织、组团融合”三大空间战略,以“五廊五楔”为生态本底,规划形成“一核、双心、两轴、八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国际方案征集基础上,按照“产城融合、多规合一”等理念,推进综合规划、专题研究、专项规划、控规等共计34项编制,形成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完成了创新中心集技术研究支撑、科研办公服务等于一体的规划设计,并纳入控规,为城市更新、高品质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双招双引,硕果累累
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当天,总投资额185亿元的35个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项目同时落户在此,涉及科研院所、高端制造、检测服务、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这也标志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正从技术创新拓展至全产业链的创新。
一年来,示范区认真贯彻市委主要领导“轨道交通必定是青岛新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现在要做的事是: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找准企业、产品、技术、团队精准双招双引,创造营商环境,加快产业集聚”重要批示要求,始终坚持平台思维,构筑产业生态,将引项目向搭平台转变,着力构建轨道交通集群化发展生态系统。今年以来,新签约19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72亿元;新开工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50亿元,2019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123亿元。
示范区搭建高端项目和产业园区平台,从引单个项目向引产业平台转型。依托区域内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四方庞巴迪公司等“中车系”主机企业,梳理产业链、价值链,聚焦139家核心配套企业,实地走访企业、科研院所300余家次,推动产业链立体扩张、价值链优化配置。发挥国家铁路集团等“中字头”“铁字号”央企在高速磁浮、高铁、地铁等方面的研发制造优势,与中铁电气化局、中铁磁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带动3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总投资30亿元的智能主动变光玻璃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丹阳铁龙轨道装备项目等正式签约,在车辆工程、工务工程等五大领域取得“双招双引”突破。深入融入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化”,与西门子、庞巴迪等国际企业积极对接,总投资12亿元的瑞士SGS集团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务基地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认证检测中心顺利签约。搭建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园区,总投资390亿元的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稳步推进,申晟轨道车辆配件等总投资24.3亿元的10个项目将年内竣工投产。
示范区搭建高端峰会展会交流平台,招引项目的同时,打响“复兴号青岛造”的轨道交通品牌。一年来,举办了多种层次的轨道交通峰会、产业论坛和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通过举办2019(第四届)中国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阶段成果汇报会暨首辆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仪式、第四届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家会议暨智能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发展论坛等大型高端峰会,与500余家企业的1000余人次企业家、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二是联合创新中心、主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成为全省首个轨道交通装备类协会,成功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协作创新平台。目前,协会已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余家。
无论是打造传统优势产业高峰,还是新旧动能转换集聚区,都对示范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核心就在“创新”二字,而创新的第一动力就是人才。示范区始终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高举国家级创新中心金字招牌,搭建国际人才、科研院所引进平台。打造了由21名产业专家组成的高端智库,指导产业发展。与西南交通大学钱清泉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德累斯顿大学胡芬巴赫院士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董平沙教授为创新中心特聘专家,开展研发合作。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等4个科研院所签约,德国蒂森克虏伯磁技术研究室入驻,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全力打造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实验样车在示范区下线
发展环境,优化提升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示范区聚焦企业和群众诉求,把优质营商环境打造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发展生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年来,示范区坚持服务企业定位,通过企业吹哨、管委报到机制,转被动服务为主动问需,建立了定期沟通对接机制,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积极解决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升营商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为辖区企业服好务、跑好腿。同时,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借助“企业服务直通车”服务平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代办跑腿,当好企业的贴心管家。总投资40亿元的瑞奈医疗项目,从得知投资意向到立项注册、外资到账,仅用了29天的时间,到正式签约仅100天,是示范区速度的生动体现。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一年来,示范区坚持把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作为服务项目、促进发展的先导性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保障要素供给,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承载能力。大力推广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打造面向未来的产城融合城市发展单元。总投资34.4亿元的13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包括道路新建、输电线路迁改、综合管廊、卫生中心、公交场站综合体、幼儿园等。总投资47.8亿元的示范区一期建设PPP项目推进顺利,首批资金年底即将到位,将为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示范区成立之前,作为已经发展多年的传统工业园区,要实现转型升级必然要面临产业空间不足的“阵痛”。一年来,示范区从旧村改造、老旧工业园区升级、低效土地盘活等多方面着手,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为“腾笼换鸟”提供产业发展空间。总投资225亿元的韩洼、北万等10个社区旧村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产业项目腾地加快推进,完成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拆迁腾地4200余亩,有力保障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
干事创业,激情迸发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发挥好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关键要靠具有活力的创新性体制和“三化一型”的专业化团队。
自从成立伊始,示范区就确立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体制:管委会作为政策扶持主体,区域重大事项由管委会集体决策;管委会出资按照现代化公司标准组建成立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化平台,负责开发建设、产业招商、资本运营等方面工作。通过“管委会+公司”的优势互补,充分释放管委会的政策平台优势和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优势,实现互促共赢。优化示范区管委机构设置,推动瘦身强体,示范区管委把能交由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责一律划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等形式实现。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019年11月12日,根据全市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部署,示范区正式发布了面向全市选聘工作人员的招聘简章,进一步加大“三化一型”干部引进培养。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原则,打破功能区管理机构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岗位管理。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从管委会班子成员到一线工作人员,全员聘任,大力引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人才,配强干事创业队伍。
未来,创新跨越
乘着全省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大潮,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的大家面前,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干劲十足,产业导向更加聚焦、更加精准,发展思路也愈发明确。未来,示范区将围绕建设全球高铁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未来轨道交通城市体验区、生态智慧品质活力样板区的战略定位,努力实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际领先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以及产城融合、宜业宜居、时尚美丽的新型产业示范区的目标愿景。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是必由之路。未来的日子,示范区将以此次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为号角,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追梦前行,努力加快发展,实现创新跨越。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宋新华 通讯员 王作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