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涉及千家万户,是民生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大事。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来,我市初步形成了垃圾分类的“青岛实践”,推进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目前,青岛市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4738个小区(楼院)开展垃圾分类,覆盖居民172万户。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城市环境持续美化优化,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持续创建顶层设计平台
垃圾分类,法治先行。按照“大分流、细分类”的原则,以干湿分离为重点,我市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研究制定《2019年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明确各区、各部门的 “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周调度、月通报”形式定期调度方案执行情况,逐渐形成了“市级抓总、条块结合,部门指导、属地作战”的工作推进模式。
持续搭建宣传发动平台
围绕“垃圾分类,青岛有你”,设计宣传发动主题,动员党员干部、媒体、志愿者广泛传播垃圾分类知识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垃圾分类工作。我市提出“红色”引领“绿色”,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探索垃圾分类与党建的融合途径,全市12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垃圾分类实施工作。此外,我市积极探索发动各类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老中青各年龄段全覆盖、工青妇及各类社区组织全参与的志愿者团队。
持续构建体系建设平台
我市以完善设施为重点,持续构建体系建设平台。坚持全链条分类的理念,不断完善源头大分流架构和四分类全过程体系。如,推进餐厨垃圾源头分流,采用垃圾直运模式,全市打造63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推进装修垃圾源头分流,探索打通装修垃圾全链条路径,在全市布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848处,全市专业从事装修垃圾运输车辆140余辆;推进低价值可回收物源头分流,在全国率先探索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四分类全过程体系方面,在分类投放环节,全市自今年起推进投放设施和指引设施双覆盖;在分类处置环节,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主城区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探索就地处理减量措施,各区通过建设大件垃圾处理厂、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等,减轻末端处置压力;打通有害垃圾处理瓶颈。
打造垃圾分类青岛样板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点实施‘三个转化’,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往细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孙炜说,所谓“三个转化”,就是垃圾分类工作推动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垃圾分类工作要求转化为市民群众的行动自觉、行业优势转化为垃圾分类的体系优势。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新时尚、新潮流,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正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本质需求和内生动力。在我市发起的“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中,明确将垃圾分类作为重要内容,将把垃圾分类作为我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的重要实现手段和重点实施路径,加快时尚之城建设,促进城市环境持续美化优化。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努力构建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全力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青岛样板,为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青岛贡献。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