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万名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227家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搭建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0月11日,记者从市北区获悉,自去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区验收后,市北区持续探索创新,紧扣老年群体医养服务需求,通过政府推动、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初步形成五种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医”“养”相结合。
一日三餐有人做,健康检查定期做
“大姨,你好,来检查检查……”10月11日上午,在大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楼病房区,全科医生万振芳正在为躺在床上的失能老人检查身体,量量血压,听听心率……“我们这边每天都有医生巡视,一天两次为老人检查身体。”万振芳告诉记者。
大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走的是医养结合的路子,住在这里的73名老人中,有超过50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在这儿,他们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这里能做化验、B超、心电图等等,有医生也有护士,有个小病痛的也不用跑医院,在这里就能解决。”81岁的隋云洁老人说道,她去年8月份来到该服务站,“看好了这里的服务、饮食、卫生还有医疗。”隋云洁退休前是一位副主任医师,在她看来,医养结合的模式是未来的趋势,“我儿子、孙子觉得不理解我非要住在这里,觉得家里有条件给我养老,但我觉得孩子们也都有家庭,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在这里就挺好的,一日三餐有人做,每周换菜谱,还有医护人员定期检查身体……”
据了解,市北区以老年人为中心,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医疗机构均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227家机构已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30%以上。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市北区通过政府推动、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初步形成居家巡诊医养结合模式、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结合模式、特色医养结合模式和信息化智慧医养结合模式五种服务模式,让医养结合逐步落地。
12.8万名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
据介绍,市北区的居家巡诊医养结合模式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战场,家庭医生与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实现“居家巡诊”。通过优质服务鼓励以家庭病床模式,为病情稳定但长期卧床的居民,以及社区内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与全科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提供定期上门诊疗服务;同时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上门巡诊、社区护理等基本服务;对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提供一次健康查体服务。截至目前,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12.8万人,签约服务率达71.7%。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0.7%。
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则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如洛阳路街道商丘路社区、水清沟街道萍乡路社区搭建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市北e家养老院,依托网络智慧服务平台,搭建数据分析、定位跟踪、呼叫服务等系统功能,为老人提供动态监控、健康远程检测、代办服务生活照料等服务;开办助老大食堂、设置社区“健康小屋”,利用智能化健康设备免费为居民提供心电图、血糖、总胆固醇、尿酸、血压、血氧、脂肪率等检测,推进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满足绝大多数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区享受养老服务的愿望。
大数据实现全程式健康管理
大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和海慈医院、青大附院等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如果老人出现紧急健康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往医院。”据介绍,市北区打造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结合模式,搭建起医养联合体。一方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疗机构选派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全区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5所,二级综合医院、中医院7所,与30家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鼓励规模以上医疗机构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及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拓展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托老等服务功能,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如兴隆路街道康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兴隆路联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江路街道福彩社区卫生服务站、大港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同时,进一步加强培树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养生、中医等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打造具有康复特色的青岛市福山康复医院、中医特色的青岛永新老年护理院、以脑血管病和老年病为特色专科的青岛济慈老年公寓、以及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市北红十字护老院、青岛市北广昌护老院等。创建交运温馨养老护理品牌,为老年人提供一流的综合医疗养老特色服务。
此外,搭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建立老年人健康/疾病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四位一体”(即以保持健康和远离疾病为目标,免费提供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指标解读、健康教育)的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健康指导、疾病治疗、病后康复的健康管理闭环,实现从零级预防到三级预防的全程式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