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王哥庄大馒头一条街上,一处红底黄字的“鼎盛香 王哥庄大馒头”店格外醒目。店内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卡花、大馒头、地瓜面豆包、菜团子、玉米饼、棋子块等近40种粮食制品,犹如中国农民餐桌食品展览台。 经营着这家1500平方米生产大馒头店的是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何家村崔雪娇,一对1988年出生,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夫妻,11年间,小两口把“鼎盛香”大馒头做到了高铁动车上,还获得了馒头大赛金奖。
大学毕业回乡蒸馒头不被看好
11年前,刚过20岁的崔雪娇大学毕业后随何安强回到了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何家村,“我们俩刚开始要从事大馒头制作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不很看好,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多数高手都是中、老年人,而且我们从来没做过大馒头。家里人都不赞成我们,就连我未来的公公也是做了两手准备,当时新店的厂房,也是只投产了六口锅,如果做不好就整改一下,做成农家宴。”崔雪娇说。刚开始的时候,“鼎盛香”只有她和公公、婆婆、对象一家四口人,还雇了一个工人。崔雪娇和家人晚上和面,第二天凌晨3时许起床,把发酵好的面制作成大馒头、鱼花、元宝等这几个单一的馒头样式。产品单调,再加上全村的馒头加工户都做这几个品种,因而销量也不好。
“我对象当时就开着车,每天早上4点出发,带着热气腾腾的大馒头,去距离30公里远的青岛市区,一家一户推销,如果还有剩余,就在市场蹲点销售,直到卖完才回家。”崔雪娇回忆说,两年的坚守,崔雪娇守住了“鼎盛香”这块牌子。“其实蒸馒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面粉、酵母、温度,对馒头的质量影响很大。我们家用的是最好的鲜酵母,跟普通的酵母一箱差出五六十元,面粉统一使用政府专供面粉,蒸馒头用的柴火也是枣木等带香味的木头。”崔雪娇说,馒头发酵的程度,包括馒头装锅的速度、烧火的快慢都对馒头口感有影响,他们慢慢摸索了快一年半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制作馒头的最佳状态,现在的馒头制作出来每个都会有层次,口感特别劲道。
找到突破口琢磨出近40种面食
坚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崔雪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尝试开发馒头的新品种。“有一天,有一个客户来找带甜味的馒头,我慢慢地发现,有很多老年人不喜欢吃普通馒头,其中有一些是糖尿病人不能吃老馒头,顾客想要那种不加糖的粗粮馒头,类似玉米饼、全麦的。我觉得这是个突破口,然后就开始加一些简单的粗粮做了一些全麦、紫米馒头尝试。”崔雪娇告诉记者,做了这些粗粮馒头后,销量还不错,崔雪娇感觉机会来了。她在普通面粉里添加了一些其他元素,做出 绿茶馒头、玉米面馒头、红糖大枣馒头等;还有针对孩子爱吃的甜口味的山鸡蛋牛奶馒头。有一次,一位市民吃了馒头后,表示就是童年时吃过的味道,后来,这位市民就根据袋子上的地址找到了崔雪娇,并且拿出一张纸,纸上列了炒面、地瓜面豆包等四五种童年吃过的面食。崔雪娇慢慢琢磨,制作出了中老年人喜欢吃的地瓜面豆包、菜团子、玉米饼、棋子块、麻将块、江米条、蔬菜面条、花生包、红豆包、紫米包、黄米糕等接近40种面食。
厂区扩大年销量增加10倍
“鼎盛香”有味道了,也引来了大量顾客。“有一天晚上,店里来了一位大姐,还领着好几个人来店里买东西。她从进门后就开始品尝‘鼎盛香’的产品。那天晚上,带走了2000多元的产品。”崔雪娇说,没过几天,“鼎盛香”就登上了170列 “ 和谐号”动车,产品慢慢地被认可了,“鼎盛香”也走进了青岛几大星级酒店。
“2017年,公司投入1500万元资金,厂区由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500平方米,光配送车辆就有5辆,员工也达到了37人。”崔雪娇自豪地说,大馒头年销量从刚开始的60吨到现在的600吨。2017年5月,“鼎盛香”在“第九届王哥庄花样馒头大赛”中荣获金奖,2018年6月,“鼎盛香”选为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优秀食材供用商。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通讯员 修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