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5日讯 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是什么样?9月25日上午,省教育厅举行“山东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闻通气会,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向社会传递山东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据介绍,《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2022)含有八大主要任务,分别为:基础环境提升行动、数字资源普及行动、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在线教育覆盖行动、智慧教育引领行动、平台矩阵构建行动、创新人才培养行动、信息素养提升行动。
其中基础环境提升行动包括: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优化网络运行环境,提高人均带宽,提升用户体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探索5G技术在无线校园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支持IPv6用户访问。全省学校基础网络环境显著改善,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有效支撑;普及教育云应用。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在完成全省各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将分散部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分批次向云迁移。建立健全教育云协同工作机制,贯通各级各类教育云节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云服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智能教室建设,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人人拥有便携式移动学习终端。普及数字图书馆、创客空间、录播教室、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校园电视台建设,推动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建设,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全面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
数字资源普及行动包括: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山东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并通过枢纽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协同方式面向全省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制订数字教育资源规范。制订支持数字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山东省数字教育资源规范》,设定更多特征维度,增加资源应用场景,统一元数据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的检索查询和导航服务。基于学科内在逻辑构建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知识图谱,将碎片化数字教育资源连接为有机整体,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效果和体验;保障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坚持政府购买数字教育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提高“电教两费”基准定额,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多元汇聚机制,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接入各类机构的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提供、学校选择”的供给格局。建立校园APP监管机制,规范学习类APP的第三方引入。推行“数字资源券”制度,保护数字资源知识产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众创、众筹、共享的交易机制;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德育、红色文化和家庭教育课程在数字教育资源中的比重。构建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基础教育资源体系,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复合型数字课程和伴生资源建设,基于知识图谱建设标准试题库。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基于区域、行业特点开发校级数字教育资源,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鼓励高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发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专有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
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包括: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建立覆盖日常办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招生考试、学生学籍、综合素质评价、毕业就业、教学研究、科研培训、教育资助、校园安全、督导评估、事业统计、业务评审、教育宣传等业务工作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反馈,改造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统筹市、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算法模型,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快速提取、统一加工、实时分析,破解监管服务、监测预警、过程性评价、政绩考核等系列教育难题,促进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实现多维度数据的伴随式采集。提升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智能化考试系统的开发应用,实现招考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结合省政府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通过省级网上政务大厅,提升学生入学转学、学校招生考试、师生教学评价等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站式服务。
在线教育覆盖行动包括:建设“齐鲁教育在线”平台。以同步课堂应用模式为基础,融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直播课堂、点播课堂、双师课堂和同步教研等应用模式,搭建齐鲁教育在线平台。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促进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先进带落后、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格局,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服务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启动在线教育联网工程。融合山东省同步课堂实践共同体成果应用,以齐鲁教育在线为基础平台,联结全省现有同步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在线教育平台。统筹规划全省同步课堂总体布局,2020年完成1000个同步课堂新增项目,2022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及同步课堂建设,统一接入齐鲁教育在线平台,构建全省在线教育服务体系,扩大在线教育受益面;实施在线教育扶智行动。确定一批薄弱学校作为在线教育帮扶对象。面向全省中小学校遴选名校、名师,组建100个在线教育扶智团队,与帮扶对象结成对子。针对帮扶对象师资薄弱环节制订在线教育扶智计划,基于齐鲁教育在线平台开展同步课堂和同步教研,助力帮扶对象开齐开足紧缺课程,着力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打造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组织发动一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开通名校网络课程,开发涵盖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在内的100门优质课程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各年龄段人员提供规范、便捷的在线教育服务。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着力打造泛在化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引领行动包括: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测、评、管等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的融合创新。聚焦学生作业和考试两个痛点问题,开发成熟可靠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标配全省师生开展深度应用,并持续迭代优化。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数据和学生作业数据,向教师和学生推送个性化教情、学情报告,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针对性、自主性学习,补齐学科知识短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教与学;打造智慧校园范式。确立智慧校园在智慧教育创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智慧课堂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重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流程、重塑课堂生态、重建评价体系为基本目标,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移动终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和理念,融合自适应学习系统深度应用,结合典型案例征集、遴选,打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智慧课堂范式,制订出台《智慧课堂应用指南》。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应用任务清单,梳理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建立智慧校园项目应用图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产品和技术方案,遴选产生智慧校园范式,制定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指导全省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展智慧教育建设示范活动。以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引领,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个县(市、区),承担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任务。优选100所中小学校、20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高等学校,按照《智慧校园建设指南》,开展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2020年完成全部创建任务,面向全省输出建设模式和建设经验。2022年全省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80%,初步构建起支撑个性化教学的智慧教育环境。
平台矩阵构建行动包括: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基于山东省教育云平台,打造覆盖全省、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山东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大数据的汇聚、存储、分析、反馈,并通过权限认证为市、县、校提供虚拟平台服务。以教育大数据平台为中心,纵向对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横向对接学校智慧校园平台和其他各类应用平台,纵横贯通构建全省的平台矩阵。各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同构成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强教育数据管理。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以学生学籍系统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用户认证中心,通过实名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逐步实现一人一号、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全省通行。制定教育大数据元数据标准、交换接口规范,建立教育大数据目录体系,促进形成面向师生的教育数据集合。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数据同步汇聚。建立数据授权使用规范,明确数据汇聚、管理、共享原则。实现教育数据的“一数一源”和伴随式采集,提高教育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依托山东省教育大数据平台,按照《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要求,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标准模型。坚持开放共享、共建共治,通过内容审查和数据监测,接入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发挥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典型示范作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以“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为目标,全面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
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包括:开展普惠制创客教育。推行普惠制创客教育,构建创客教育生态体系。普及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实现校校建有创客空间。建立学校创客空间服务平台,生生开通虚拟创客空间。推动创客活动中心建设,拓展学生创客活动的空间。加强创客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解决创客师资紧缺问题。举办全省学生创客大赛,为学生展示创意和作品搭建舞台,参赛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创意智造、机器人教育、STEAM课程等创客教育资源,结合工匠精神、劳动课程、德育课程,着力打造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增加相应内容,满足学校创客教育教学需要;试点示范综合推进。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建设。遴选10个县(市、区)作为创客教育示范区,500所学校作为创客教育示范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包括: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落实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接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构建适用于教师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培育进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助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开展对教师新一轮的专项培训、全员培训,举办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