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五朵金花”,几十年过去了,并没有变成“五十朵”。除去大型央企,青岛本土近年来并没有孕育出与“五朵金花”同等地位的企业,就连“五朵金花”本身,发展路径和规模也已经呈现出了巨大差异。
在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一批互联网明星企业的光芒下,青岛品牌在大众心中的光环黯淡了不少。以小米电视为代表的一众互联网公司的“传统”产品,也开始在青岛品牌的优势领域,一步步蚕食市场份额。嗅觉敏锐的创投风投资本,近年来也一直盘踞在互联网产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北京,青岛一直处于它们的投资首选视线之外。
在过去十年错过了互联网风口,在当下又面临互联网企业“下沉”竞争的青岛品牌,还有机会吗?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有没有机会,还得交给市场来检验。
在传统领域,青岛品牌的局面说不上太乐观。传统领域之所以带着“传统”二字,就是因为经过至少几十年的发展后,竞争已经饱和了,利润率一直徘徊在低位,竞争对手却越来越多。尤其在面对“下沉”竞争的互联网企业时,大众消费领域的青岛品牌往往显得要落后半拍,许多产品总是摸不准消费者真正在意的痛点。因此南方部分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攻城掠地、企业规模的排名变化,往往会被拿来当作青岛品牌不行了的论据。
其实如果从市场份额和营收来看,青岛品牌的江湖地位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可能会有些排名变化,但各自的基本盘还是保留住了。更关键的是,已经饱和竞争的传统领域,很难支撑一个企业在未来十年的腾飞,所以要看青岛品牌有没有机会,还得看看在未来产业里,青岛品牌有没有缺席。
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要评选今年最大的资本热点,科创板无疑是有力的竞争者。如果我们登录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信息披露网站,就能在上面看到2家青岛企业的身影——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夏天信智能物联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已经走到了提交注册阶段,距离正式登陆科创板仅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科创板的上市条件,只是在“盈利”这一条上比A股宽容了一点,其它各方面的门槛一点都不低,对于科研投入、科技成果都有一定要求。而且科创板在入市行业上做了限制,只有高科技企业才能入市,房地产、金融以及传统产能企业,都被排除在外。
因此海尔生物能够闯过重重关卡,走到“提交注册”阶段,即是对自身高科技企业的一种认证,更是一种来自资本市场的认可。要知道,刚刚满月不久的科创板,已上市公司股价全部上涨,较发行价平均涨幅171%,涨幅中位数160%。科创板上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是资本所看好的。
所以青岛品牌有没有机会呢?传统产能的话,不好说,但海尔生物这种高科技领域的企业,绝对大有机会。
为什么涛君下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投资人的角度来审视一二。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洪泰资本控股董事长盛希泰表示,对于许多城市来说,钱不是问题,没有项目才是问题,“像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海洋产业等都是青岛非常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包括原来的白色家电产业也有非常好的基础,这些则为创投准备了良好的投资项目。”
盛希泰看好的这几大产业,是大会上国内外投资人的共识。看好的原因就在于,过去十年互联网催生的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内容创新,这种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流程再造”式创新,是生产关系层面的创新,红利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下一个阶段的高成长领域,应该来自生产力层面的硬核科技创新,是硬科技和动态需求的结合。
比如海尔生物,表面来看,它是一家设备制造商,赖以成名的是打破国外垄断,能够实现-86℃、-150℃直至-196℃的超低温存储技术。不过仅靠技术优势,还迈不过科创板设置的种种门槛,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认可与成长性上拿出真材实料。
在与海尔生物的一位创客聊天时,涛君说了一句海尔生物是一家设备制造商,被他很严肃地纠正了:“是物联网生物科技生态。”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态这两个字感觉有点虚幻不务实,但在利益上相当务实的资本却非常喜欢这两个字。
什么叫生态?其实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在解释这两个字。先有用户再有产品,用户前置参与到设计环节,整个生产流程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优化,形成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闭环。比如,海尔生物的物联网血液安全解决方案,也叫智慧血液网,就是在医院大夫们的需求下设计生产出来的,通过物联网数字科技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技术融合创新,实现“急救零等待、用血零浪费、信息零距离”,推动全球血液安全管理变革,目前已经应用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北京301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医院;太阳能疫苗冰箱,则是根据“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电力紧张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研发的产品,构建全冷链、全天候、全过程的全球疫苗生态体系,目前生产的12万台产品已经在78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守护全球2亿儿童健康。
备注:图片来源于海尔生物医疗官微
产品一直在变,解决方案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用户需求作导向。嗅觉敏锐的资本确实喜欢这个模式,因为除了海尔生物,同样出自海尔平台的日日顺物流,也靠着“人单合一”理念打造出的场景物流生态,撑起了超过17亿美元的估值,成为青岛首批独角兽企业之一。
之所以海尔平台孵化出的企业这么招资本喜欢,就是因为资本认定这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最起码是方向之一——从生产到生态,大规模的流水线产品被个性化的定制所取代,用户需求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发令枪,四个字概括就是海尔的“人单合一”。这一定不是青岛品牌实现再次腾飞的唯一道路,但确是被海尔证明了、被资本认可了的一条有效道路。
海尔还是那个海尔吗?在大众消费领域,我们能接触到的大多还是海尔的家电产品,但在许多看似与海尔无关的领域,海尔平台上孵化出的一众企业,已经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
在如今这个资本风口转向、经济亟需找到新增长点的时刻,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放下对海尔是个传统企业的成见,好好琢磨一下为什么无论是独角兽还是科创板,总也少不了这个“老家伙”的身影。
海尔趟出的这条路,或许就代表着青岛品牌未来的可能性。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回澜听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