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行业协会、广大患者向一线医护人员送上鲜花和贺卡。一些平日里严谨忙碌的医生也娱乐了一把,一首自创自唱自拍的“神曲”《我是医生不是神》道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医护人员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现在中国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离不开一代代医师的不懈奋斗。犹记得,“糖丸爷爷”顾方舟为验证疫苗安全性,不惜拿自己和刚满月的幼子做“小白鼠”;“万婴之母”林巧稚做了一辈子值班医生,弥留之际仍喊着“快拿来!产钳,产钳……”直至今天,我们依然时常在暖新闻中见到他们的身影。饭吃到一半就留下“勿动!插管去了”字条的麻醉师,飞机上、公园里果断出手救人的医生护士,凡人义举为“医者仁心”写下生动注释。
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也承载了全社会对医生的尊崇。但我们必须承认,虽然职业污名化等问题有所改观,但医患关系仍时而出现不和谐现象,医生的执业环境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比如,孩子看病时又哭又闹,一些家长一言不合就对医生发飙;有些成人总带着“质疑精神”看病,一旦医生所言与网上搜索的“知识”不一样,就觉得医生要“谋财”……更不用说扇医生耳光、逼医生下跪、踹怀孕护士等恶性暴力行为。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部分患者的误解为医疗行业平添了几丝悲凉。
医生群体关乎公共利益,要是大家都不愿意当医生,那后果将由整个社会埋单。行业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中国医生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半数医护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每逢高考季,“学啥别学医”“学医毁三代”总成业内“自嘲”的话题;有业内专家调查发现,医学工作者的孩子愿意学医且攻读医学相关科系的仅有8%,而前几年的数据显示,美国83%医生家庭的孩子首选学医。种种负面效应已经催生了现实苦果——比如,去年冬季流感高发,北京、杭州等多地医院的儿科里,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即便医生们全员上阵、加班加点,一天看上近百个患儿,门诊号还是在上午8点就挂完。
医生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我们亦不能只在特定节日才感念他们的付出。相较于致敬帖刷屏一时,更需要的是人们能将尊医重卫的意识融入日常。作为患者,看病问询时,少些质疑、多点耐心;意见分歧时,少些指责、多点理解。也许只是等待一分钟、少说一句话,就能让医生更加从容地完成工作。而从深层来看,提高医者职业尊崇感,关键有赖于制度上的支持。近些年,相关改革渐次推开。“不以论文论英雄”的职称评审导向,跳出“以药养医”“耗材养医”的窠臼,设立“以技养医”的逻辑,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让医生获得有尊严的阳光收入,也为整个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师节只有一天,但和睦医患关系、提升医生荣光是个长远课题。期盼相关改革持续深化,社会大众共同维护良好医疗环境和氛围。这是对医生群体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幸福生活的守护。(郑宇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