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圳,赶深圳”,5月22日,青岛市委统筹市直单位、市直企业、区市、功能区、镇街等各层面,全方位、大批量选派干部组成青岛赴深圳体悟实训代表团赴深圳学习。青岛高新区作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场体悟学习中派出先锋队伍赴深圳“取经”。青岛高新区宣推办推出“厉兵鹏城”栏目,倾听高新区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的学习心得,解码深圳双创经验。今日推出第二篇:一份学习心得,感受务实创新的“深圳基因”。
根据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学深圳、赶深圳”专题培训工作安排,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事业部崔海花作为第一期培训班的一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深圳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她对根植于深圳深处的那股精气神感触颇深,并将它浓缩成了两千余字的学习心得。
在深圳,第一期培训班的干部们都干了些什么?又能对高新区发展产生怎样的启示?让我们翻开这份心得体悟一探究竟。
“这座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宽容,创新和务实。”
一周里,深圳法律培训中心的老师为培训班精心安排了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等活动,老师们来自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市科信委等,围绕深圳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科技服务、营商环境与园区招商等方面为学员进行了全方位授课。“老师授课精彩实用,现场学习就是一场头脑风暴,让我们50多位学员受益匪浅。”崔海花说。
在这份学习心得里,一串数字被列在最前面,尤其是几个“90%”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她写道,“在深圳学习的几天,一直被各种数据冲击着。”
深圳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整个城市98%的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城市人口平均年龄32岁左右。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4.13%,研发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这一数字超越欧美,目前仅有韩国和以色列超过4%。2018年GDP达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
学习的几天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了这么几个百分之九十:深圳市创新型企业90%是本土企业,研发机构90%以上建在企业,科研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企业,科研人员90%以上任职于企业,专利申请90%以上来自于企业,科技成果90%以上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的90%实现了产业化。
崔海花说,深圳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每个深圳人都在创新”。
创新对于每一个深圳人来说,是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里的人“什么都敢想、马上就敢干、(有错)立刻就敢改”,整座城市到处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弥漫着创业的氛围,使得深圳的科研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是我该干的事,你只要做好服务就行。”
这是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对深圳市长许勤说的话,成为课堂上老师对学员们讲的一个小案例,也成为了对深圳市营商环境的最好写照。
此次培训,培训班参观了星河WORD、腾讯、大运软件小镇等明星企业和创客平台,感受最深的是政府在“管”与“不管”之间的度把握的非常准确。
我们私下里跟企业人员交流,不止一个人说过深圳政府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基本什么都不管,企业甚至根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是如果有什么问题困难了,政府的服务可以无处不在。
“创新”本来就是企业生存之道,政府的放手和不干涉才是企业生存的环境,“服务”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干涉企业,又在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在诸多领域政府摆正“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让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让活跃于市场上的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经济的活力。
招商引资不能仅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开放型经济要做的是土壤和环境,好的“土壤”更能培育出优质的企业。深圳在政务公开上做到最大化,各种政策透明、流程清晰,办事大厅引入自助服务,“秒批”、午间办理业务等服务改革在不断进行。崔海花说,在深圳学习的几天,能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深圳市政府为企业成长提供的服务和便利。
“只有先养好母鸡,才能生金蛋。”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掌握技术”,而人才是城市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在课堂上,每位老师都会讲到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引进高等院校的重视。
2008年金融危机时,深圳市政府抓住美国硅谷大批企业破产、裁员的机会,不惜一切代价吸引了2000多名高科技人才,10年后的今天,这2000多名人才带领的团队和企业占据了深圳发展的金融、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十几个产业领域!
产业经济的主战场在实验室,而创新的源头在高校。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深圳现在已经发展引进了包括深圳大学、北大、哈工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内的23所著名高校,每年为深圳企业提供各个专业、各层次的数万名优秀人才。
为吸引人才,深圳政府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努力做到让人才聚起来、让人才动起来、让人才住下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简化落户程序,建设30多万套人才公寓、毕业生落户“秒批”、大学毕业生创业贴息贷款……这些措施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近几年,深圳为人才工作立法及为留住人才率先进行“二次房改”,在人才工作方面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树立起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旗。
招引人才时用手拉,而不是用嘴喊。这是深圳的诚意所在,也是深圳成功的原因。
“走在深圳的街道上,基本没碰到过堵车现象。”
在深圳,崔海花对这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颇有好感。深圳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流动着2000多万人,而走在深圳的街道上,基本没碰到过堵车现象,即使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各交通路口也井然有序,车让人现象已成为每个驾驶员的习惯。
这一方面有赖于深圳严格的交规,另一方面也在于深圳交通规划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之初,深圳就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了发展空间,道路与两边的楼宇之间有几十米宽的绿化带,在需要时可以为道路拓宽提供出足够的空间。另外,深圳的轨道交通发展也比较早,政府不惜重金严格把控地铁建设质量,打造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既为地面交通缓解了压力,也为上班族提供了便利的出行交通网,节省了通勤时间。
“我们参观过的几个明星企业和平台,周边几公里内都聚集了居住社区、休闲娱乐场所、公交、地铁站口。”崔海花观察到,这些配套可以非常方便地解决员工日常衣食住行,并且整个城市每3公里内就有一个对外开放公园,方便老人孩子等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休闲活动。
对标,可以看到差距,同时也能看到深圳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路径。
在学习心得的最后,崔海花写道,“深圳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这些方面更突出,深圳改革开放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我们要努力避免,深圳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作为招商一线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敢想敢干,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敢于担当,为企业做好服务。”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