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家谈
杂文作家每年都有活动,开年会,采风,总会去一些新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去扬州采风,青岛还真的被杂文家们举荐为最想来的城市。几个候选城市之中,大家最乐意来,当然是因为青岛的美艳和当今青岛的活力。
高伟/文
昆德拉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她是一个被放在树腊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顺水漂来他的床榻之岸。”这让我想起青岛之于我。我的父母原本在北京,只因为几十年前,他们想去某一个地方,青岛是此行的中转站,是要从这里渡海乘船前往的。结果,我的哥哥那个时候要出生了,我的父亲母亲不能乘船去别处了,便留在了青岛。随后我也便命定出生在了青岛,“像那个被放在树腊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顺水漂到了青岛”。
小时候我住在大沽路4号,别人问我住哪里,我会说“沽路四”。“沽路四”离海不远,我爸爸经常带我去海边,我就坐在沙滩上挖沙弄水玩。对我来说,大海,简直是我的邻居,是我生活的背景,有啥美的?我甚至不知道别人的旁边是可以没有海的。怎么可能呢!对大海的敬畏,是在长大了之后。青春时分,遇到一些问题,学会了不讲话,就去大海边上不讲话。大海的辽阔和神性一点一点地惊动了我。我知道大海是我一生的导师,我生命的应许之地。
我对青岛的偏爱到了不真实的程度。在外面游玩,或者开会采风,只要别人说起青岛,我都会话多起来,觉得青岛真是美,尤其是青岛的大海,仿佛世界地理的海边,青岛的最好看。而且,谁要是认为青岛是美的,我就会把其当朋友,觉得他真是有眼光。网上经常有评选诸如风光、时尚、活力等城市的一些活动,青岛上榜是有的,但也会是没有的。没有时我就会觉得主办方真是没有眼光,连青岛都没有被评选,得多缺乏权威呀。这是正宗的护犊子。
杂文作家每年都有活动,开年会,采风,总会去一些新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去扬州采风,青岛还真的被杂文家们举荐为最想来的城市。几个候选城市之中,大家最乐意来,当然是因为青岛的美艳和当今青岛的活力。
开会回来,重新走在青岛的山水之间,打量着城市的一草一木,看云高风低,瓦红树绿,怀抱着格外的感恩和热爱之情。我感到青岛的海与青岛的山与我已有了血缘关系。一个傍晚,我一个人坐在八大关的沙滩上,吮吸着熟悉海味,倾听依旧的海浪,大海惊人的美依然销魂。海边高层楼宇的灯光渐次亮起,光线音乐会般地闪烁在其中,建筑在跳舞,儿童在奔跑,成人在休闲。我记起了伊朗导演阿巴斯说过的那句话:不能与另外一个人一同欣赏旖旎的风景,感受那种愉悦,是一种折磨。是的,这是一种多么诱人的折磨,像大海一样富于灵性。我感到自己的周遭有耗之不尽的丰富性,感到活着的宽慰。
青岛,你是我的身体地理和灵魂地理!
有一回我去贵阳采风,吃饭的时候与一位湖北作家聊天。说起青岛,他一个劲儿地夸奖青岛的美好,还说青岛有朋友。几年前他与一位同行来青岛,在流亭机场搭上一辆出租车。司机是女的,听得出来他们是作家,就很尊重他们。他们一路聊得欢畅,她给他们指出出行的最佳方案。那天傍晚,女司机还把他俩带去了她家开的饭店,请他们吃了海鲜和鲅鱼饺子,结账的时候,她无论如何不收他们的钱。原来,作家说的“青岛有朋友”,就是这位女司机。作家一个劲儿地说“青岛好呵!”我当然不吃惊青岛美丽的风光会震住所有前来看它的人,便问作家朋友,青岛的哪个景点让他印象最深。作家朋友说,当然是青岛人啦,青岛人善良实在,特别让人难忘。
原来,一颗善意的青岛心,是人间的奢侈品,胜过风光无数。
林少华先生把青岛像样的艺术家当成是“青岛的心性”。他曾写道:“一个地区也好一座城市也好,总要有几个像样的诗人才像那么回事,比如青岛,假若青岛数百万人统统是诗人,那怕也是够伤脑筋的;而若是一个诗人也没有,那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寂寞和悲哀。几个像样的诗人,加上几个、几十个或有才气或有风骨或二者兼有的作家、文人、艺术家,构成了青岛这座以富有诗情画意景观闻名之的城市骨子里的诗情画意。他们和她们是青岛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心性或者精神底色。”
林少华先生所说的“心性”让我心里一动。他把城市的艺术家当成是城市的性格,心之性格,他对艺术与灵魂的呵护抵至何等让人心疼的地步。林少华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风景与心性,他用自己的笔,一笔一画,把村上春树的文字介绍给我们。青岛这个山水灵美的城市同时有林少华这样的艺术家,该是多么骨子里的相恰!
青岛文学馆和良友书坊是这个城市的知名标地。每当女作家连谏有朋友从外地来,或者电视台采访她需要一个拍摄背景,连谏都会选择去青岛文学馆和良友书坊接待朋友或者接受采访。这是连谏对这两个青岛的文明地理的礼赞方式。我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安徽路青岛嘉木美术馆的敬意。每当接受电视台采访,我都主动要求把采访安排在嘉木美术馆。
我喜欢这样的青岛地理,它们用自己的美丽的建筑,惊跳的意识,邀请青岛善良,邀请青岛明亮,邀请青岛人读书,过一种安静的生活,进入世界的内部,共用知识的心跳。
几年前,央视编导来青岛拍片子,我们几个作家有机会和编导们一起聊青岛这个城市。我们聊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聊起梁实秋、沈从文、萧红、萧军、王统照、闻一多、洪深、杨振声、老舍……我们重走老市区,去福山路,鱼山路,观象一路,凝望他们住过的建筑物。这些名人的故居,它们记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同时它又超越了自身的历史,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显赫的经典之地理。它们作为文化名流的故居,慢慢地在这里呆了近一个世纪。我们的生活变幻得多么地快呵!科技的迅猛发展,城市容颜与气质的变更令人瞠目。这艺术的慢与时代的快,足以让我们心动也足以让我们晕眩:人生辽阔值得轻言细语!
作者简介
高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出版诗集《99朵玫瑰和一首绝望的诗》、《99只蝴蝶和一首涅槃的诗》、《梅花99弄和一首复活的诗》、《风中的海星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