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往往是由个别“大事件”决定的。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圆满成功举办为青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由此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翻开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这是对重大机遇的准确把握,也是青岛自信坚定的“再出发宣言”。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山东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青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勇当全省绝对第一,不断提升首位度,加快建设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瞄准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高地中的高地,努力在带动全省发展、服务国家大局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岛打开大门搞发展,在更广阔空间寻找“合作者”,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青岛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经济社会呈现良性发展“闭环”。青岛开放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发展的行动步履铿锵。
打开解放思想这一增强发展活力的“总开关”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到底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束缚我们思想的,不是外在的什么条条框框,而是我们自己的理念、认识、视野、知识、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一针见血地指出。
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实践雄辩地证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解放思想始终是增强青岛发展活力的“总开关”,能不能再创辉煌,关键在于能不能打开这个“总开关”。
“思想解放首先是摆脱自我束缚,从粗放发展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陈旧的理念与知识结构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从落后的、已经不足以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王清宪说。
青岛乘“峰”而上,坚持解放思想、变革观念,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保持清醒头脑,勇于自我超越,敢于向高处攀,敢于和强者比,做实功而不务虚名,重实干而不谋功利,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远向前。
在解放思想的激荡下,青岛不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义无反顾地走出“舒适区”,以世界的眼光、国际的坐标、包容大气的格局去谋划未来的发展愿景。青岛大声地喊出:“青岛是青岛人的青岛,青岛还是山东的青岛、全国的青岛,青岛也是世界的青岛。”“勇当全省绝对第一,提升青岛的首位度。”这是青岛在不同维度对自我的认知,也是青岛立足青岛、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逻辑”与责任担当,以及与全球“同频共振”的“世界观”。
立足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辐射山东,打造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服务全国,积极融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走在全国前列,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高地中的高地;放眼全球,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海洋名城。
思想活了,人就活了,人活了,城市就活了。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与发展中,百舸争流,千帆进发,不进则退,慢进也退。青岛各级各部门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问题导向,找出差距、落实举措,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境界大提升,带动改革大突破、制度大创新、力量大凝聚,推动青岛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青岛人的“精气神”为之一振。
“握手全球”共享发展荣光
什么是开放?对一座城市而言,开放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简单讲就是寻找合作者。青岛深谙此意,放眼全球,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
引进优质资本与技术为我所用,找到可靠的“合伙人”是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路径。6月2日至4日,青岛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广泛接触政界、科技界、工商企业界人士,集中签约一批涉及投资、贸易、技术合作、基金合作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以色列被誉为“创新国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引领,创新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对青岛很有借鉴意义,双方合作将为青岛发起的科技引领城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时尚城建设等攻势提供“火力支援”。
当地时间6月6日上午,“青岛遇见德国-商务对话会暨德国青岛周开幕”活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工业俱乐部举行,青岛与德国再度“握手”。“青岛与德国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支点城市,青岛将给德国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和发展机会。”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说。
青岛有的是机会,但需要引入更多的“合伙人”。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好比是一张“英雄帖”,消息一出,应者云集,5000多人报名。大会向全球资本市场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青岛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科技引领城,成为资本真正聚集并发挥作用的创投风投中心。
“开放对任何一个地域来说都是机会和挑战,开放的青岛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项目。”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说。
以资本为媒,青岛与全球优秀合伙人携手共赢。从日韩到东南亚,从欧美到澳洲,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全球投资者不远万里来到青岛,投资青岛,繁荣青岛。外资并购、境外上市、投资性公司、创投公司、股权出资……外资进入青岛的方式日趋多元,“青岛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今天的青岛,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投资青岛”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截至2018年,青岛累计利用外资达到849.7亿美元,15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子。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青岛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目前,青岛在营外商投资企业达6713家,贡献了全市30.8%的进出口、12.5%的税收,吸纳就业38万人。
为寻找更多、更好的合作者,青岛企业加速“走出去”步伐。海尔、海信、即发、赛轮金宇和森麒麟轮胎等青岛优势企业分别在俄罗斯、印度、塞尔维亚、越南、泰国等国家设立生产基地。青岛有技术、有资本,当地有资源、有市场,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自然在情理之中。
“青岛投资”已经在海外打出了一片天地。截至2018年,青岛累计在海外投资项目156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3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青岛还与69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
今年以来,青岛发起“双招双引”攻势,聚焦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先进城市,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培植新优势、塑造新环境,国内外资本加速汇聚青岛。
引进内资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市引进内资项目725个,实际引进内资500.1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方面,今年一季度,按商务部FDI(外商直接投资)统计口径,青岛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占全省的47.6%,比2018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综合排序中列第7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在5月17日举行的全省“双招双引”工作表彰大会上,青岛获得“双招双引”考核一等奖,其中的“硬核”指标——项目开、竣工总数稳居全省第一,同时,“十强”产业省外过亿元项目内、外资到位资金718.8亿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前,青岛设立了更为远大的目标:到2022年,新设立外资企业3500家以上,总量超过10000家,新增实际外资260亿美元以上;新引进内资项目10000个以上,利用内资总量突破1.2万亿元;引进国际贸易主体数量翻一番,达到9000家以上。
目标背后是责任和压力,但全市上下信心满满。“定指标就是预计未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很大,但只要善于抓住趋势,利用好各种政策利好,苦干实干,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说。
独行快,众行远。“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众多国家战略“加持”的青岛,已经成为“最佳合伙人”,正在为人才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握手全球”的青岛,与国内外合作人携手前行,共商发展,共享荣光。
沿着“以开放促创新、用创新倒逼改革”逻辑突破发展之困
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沿着这一“发展逻辑”,青岛经济社会呈现良性发展“闭环”。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青岛“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招。青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瞄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主动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机构改革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从‘小组’到‘委员会’,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党的领导的加强、职责使命的强化、任务导向的升级。”2月28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吹响了青岛全面深化改革新号角,青岛各项改革驶入“快车道”。
深化机构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青岛一方面严格落实“规定动作”:对应中央机构改革,与省级机构改革相衔接,同时设定“自选动作”:突出青岛特色、因地制宜调整设置党政机构和职能,组建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市海洋发展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等。目前,此项改革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纲举,方能目张。改革尤其需要抓住重点。当前,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就是15项改革,都是青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所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工作,打好了这些攻势就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个个行动方案“措施给力”,一场场攻势答辩“人气爆棚”,一次次思想碰撞“火花四溅”,15项改革正在从观念变成蓝图,从蓝图变成现实。
6月3日举行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勾勒出青岛国企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以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和开放型发展为方向,激发深化改革创新力,重点管住产权、管好收益、防范风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创新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役若能完胜,对青岛意义重大。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制度供给做支撑。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制度创新高地的青岛,一直是制度红利的创造者与获益者。但也要看到,青岛的制度创新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追随型”的制度供给居多,“原创型”“领先型”的制度供给太少。青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一项一项制定改革举措,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民政事业关乎民生,痛点难点堵点较多。4月28日,市民政局与城阳区政府签署《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合作协议》,双方在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养老服务、婚姻服务、困境未成年人关爱、殡葬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打造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改革极具前瞻性,值得期待。
4月15日,青岛市政府发出通知,向市行政审批局划转行政许可及关联的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事项295项。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推进网上办理,缩短办理时限,大大提升办事人员的“舒适度”。
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政府职能转变,4月26日,青岛市政府发出通知,围绕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和动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等4个方面,确定深化“放管服”改革39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129条具体措施,明确“责任清单”与“时间表”。
4月29日,青岛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重点任务,推进健康青岛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生产力。青岛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
打造全球发展资源高效流动大通道
青岛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关键就在于积极融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青岛深刻认识到,要“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桥头堡”“建设国家对外开放高地中的高地”,就是要整合全球发展资源,让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通过青岛这个桥头堡,不仅输送到青岛,而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东其他15个市。
这个桥头堡,不仅是“引进来”的桥头堡,而且也是山东的企业、山东的文化“走出去”,走到世界各地的桥头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青岛在推动山东开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跃上全新格局、肩负重大使命的青岛,思想境界大幅提升,开放发展视野“豁然开朗”,开放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要支撑起高地中的高地,青岛交通基础设施必须“扩能提级”。目前,青岛正不断完善以空港、海港为核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运输网络,目标是在东北亚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畅通。
打造桥头堡,航运是基础。作为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最重要的着力点,青岛港通过带来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驱动了整个城市活力迸发。
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青岛港正调整港区功能布局,完善全球领先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港口枢纽功能,加密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建设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
5月28日,广平—青岛港班列在河北邯郸东部(广平)货运中心正式开行。这是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首次挺进河北地区,将充分发挥青岛港航线资源丰富等综合优势,直接服务广平及周边客户,实现更加安全、环保、高效的“端到端”物流服务,为客户节省综合物流成本10%-15%。
至此,青岛港已与全国超过30个城市开通了46条多式联运班列,开通以“青岛港为轴心”、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形成了“一市一线、一地一港、覆盖山东、面向世界”的布局。
多式联运这一全新的物流组织模式正在不断提升青岛物流话语权,巩固青岛这个山东桥头堡。2018年,青岛港海铁联运操作箱量超过100万标箱,成为沿海首个突破百万标箱大关的港口。
其中,位于胶州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开通16条国内外班列,2018年集装箱作业量达到53.6万标箱,欧亚班列占山东省到发总量的81%。今年1至4月份,欧亚班列到发量同比增长75.6%,初步构建起“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俄罗斯蒙古”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目前,青岛正不断紧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多式联运效率,计划到2022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由114万标箱提高到170万标箱,巩固“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地位。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全球,青岛对山东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对沿黄流域等内陆地区的辐射力更强,对东北亚的“黏性”更大,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物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愈发显要。一条全球发展资源高效流动大通道正在从青岛不断向外延伸,一块活力四射、前景无限的开放高地正在迅速隆起。
(消息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