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论坛期间,会议中心展示的北极地区居民生活场景。本报记者 吴 焰摄
■北极地区是一个冰封已久的宝藏。全球气候变暖、技术进步降低了开发利用的难度,让各方特别是北极国家看到了其潜在而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商业价值。
■本届论坛上,关于北极地区国际形势,特别是北极地区军事化等话题也成为一大焦点。
■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4月10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落下帷幕。这场主题为“北极·充满机遇的大洋”的论坛,吸引了包括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家领导人,以及10多个国家3000多名政界、商界、学界代表与会。围绕北极地区海洋开发、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各方展开积极讨论,而其中隐含的“北极外交”及地缘政治走向,也十分引人关注。
“浮出冰面”的,有机遇也有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正让北极的自然生态变得“敏感”起来,也让北极治理问题逐渐“升温”。气候变暖正成为北极乃至全球“令人不安”的趋势之一。
“要让北极造福人类,但不能让这一地区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更不能引起混乱。”论坛全体大会上,与会者发出了共同呼声。
北极地区是一个冰封已久的宝藏。除拥有丰富渔业资源外,已探明石油储量至少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3%,未开采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分别占全球储量的30%和25%。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决定了北极航道的巨大潜力。全球气候变暖、技术进步降低了开发利用的难度,让各方特别是北极国家看到了其潜在而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商业价值。
渔业资源方面,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渔获量逐年上升。能源方面,位于北极圈内的全球最大能源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三条生产线已于去年12月正式投产。此外,近年来随着北极航道的通航期延长,作为联通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最短海上路径,航道未来的商业潜力正被看好。此次论坛的各方观点进一步显示,对北极的合理利用在未来还将持续升温。
但北极地区生态环境能否承受,也引来各界人士担忧。海洋保护协会副总裁斯科特·海利曼表示,自科学家们使用卫星追踪北极海冰状态以来,已经观测到非常严峻的海冰融化趋势。“我们对海洋应当小心翼翼,必须考虑到所有的风险和曾经的教训。”他呼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北极海域的生态多样性。
合作是最大共识,也将是最大考验
本届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北极地区在俄经济领域蕴含的意义将越来越大。俄罗斯很快将通过2035年前的北极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起支撑作用的设施。计划到2025年前,每年通过北方海航道的货物吞吐量可达8000万吨——而去年,北方海航道货物吞吐量突破了2000万吨。
俄罗斯之所以极力主张开发北方海航道,主要原因在于东北航线可以解决困扰俄罗斯几百年的出海口问题。但拥有北冰洋漫长海岸线的挪威,航海体系和港口足以很好应对现有货运需求,缺乏积极开发东北航线的动机。而航线开通固然可以让冰岛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跳板,但作为只有30多万人口的国家,冰岛难以担负航海相关的产业需求。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科萨切夫说,在北极问题上,由于域内外国家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情况不一,积极性、参与度乃至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各方之间难免会产生分歧。
“每个国家和参与方与其他国家的某些政策可能发生龃龉,这不是什么秘密。”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表示。但北极理事会这样一个合作机制,以及北极论坛这样的讨论平台,“可以让彼此找到合作空间。”
丹麦外长安德斯·塞缪尔森对此很认同:“我们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在桌面上,以坦率和公开的方式谈论,相信从中可以找到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本届论坛上,关于北极地区国际形势,特别是北极地区军事化等话题也成为一大焦点。一段时间以来,各方在北极地区举行的单边或多边军事演习接连不断,北极周边国家在各自北冰洋沿岸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强化。
北极地区大陆与岛屿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分属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8个国家。其中,俄罗斯拥有最大的北极陆地领土和水域面积。8个环北极国家中,6个为北约成员国。俄罗斯2014年因乌克兰问题与欧盟关系恶化,这也使得俄罗斯与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的竞争引发更多关注。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表示:“北极地区面临的一切问题无需通过军事途径解决,各方可以并且应当通过政治途径坐在谈判桌前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态度:北极事务“不越位,不缺位”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立场及政策目标受到各方关注与称赞。
2013年,中国被北极理事会接纳为正式观察员国,是目前北极理事会13个正式观察员国之一。2018年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此次论坛上,无论是全体大会还是各小组讨论,在观察员国中,中方立场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中方表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其二,中国是有关跨区域、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参与方,特别是在应对北极气候变化、资源勘探及合理利用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任地参与着相关北极事务。
在讨论发言时,中方向各方重申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上述政策目标,中国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
针对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立场,中方强调两点:“不越位,不缺位”。“不越位”,指中国作为非北极的国家,不会介入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以及北极区域内部的事务。“不缺位”,指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北极政策和主张,受到各方关注与好评。冰岛总统约翰内松表示,他们也很关注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做法和倡议。他说,北极未来有望建立一条新的运输走廊,连接中国、日本以及欧洲,这对于国际贸易及参与各方而言都是一件共赢的好事。
(本报圣彼得堡4月11日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