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首部大型科幻片,《流浪地球》占据了春节档电影票房的主导地位。但首次呈现的中国式“科幻信心”,却引来不少争议。职业习惯的驱使下,观影时自然的将目光锁定在了运载车上。汽势Auto-First眼中的主角——运载车是否真如讨论的那般满是BUG,成为整个电影的减分项?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内核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地球将被吞没。为了生存,人类倾尽所有,建造了一万做驱使地球前行的行星发动机。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驱使整个地球离开太阳系,踏上流浪之旅。
启动行星发动机的关键是点燃火石,运载车运送火石的故事随之展开。很多观众并不理解,当下已是各种飞行器漫天的时代了,在未来时代为什么还采用地面运输的低效方式?其实,结合电影中的环境并不难理解。地球已经到达了地木“流体洛希极限”,液体和气体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缚,而向木星一侧逃逸。飞行器由于大气层的流失,气压降低,从而无法使用。 不仅如此,《流浪地球》影片中,地球在加速变轨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靠近太阳-远离太阳-再靠近-再远离”,地球上的两级冰川会融化淹没陆地-再冻结-再融化,地球上人类原本开辟的道路早已被尽数摧毁。基于以上原因,体积庞大且灵活,具备高机动性能的运载车便成功当选电影中的主角载具。 这样的道具设定,亦是典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表现。不难发现,运载车的造型及结构与中国HTF5980重型特种车、俄罗斯MZKT-79221通用型运输车、美国M1120牵引式卡车等大型军用载具十分类似。如同大型军用载具应对战地环境一般,或许只有这样的运载车,才能应对片中的恶劣环境。
但运载车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引起了不少吐槽。其中一个槽点便是,“如今已大力发展无人驾驶,近50年后为什么还采用人工驾驶的方式?”关于这个BUG,汽势Auto-First了解到两点原因,第一是片中地球发动机喷射的一面不能运行人造卫星,否则卫星将被发动机的等离子光柱喷掉,因而北斗及GPS卫星无法工作,无人驾驶中的导航系统无法实现;第二是地面环境恶劣,信号传输基站无法建立。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片中运载车采取人工驾驶的方式并不矛盾。 另有讨论认为运载车的球体方向盘也是个BUG:“车辆上的方向盘是一个球体,轻微的晃动就可能造成方向的大幅偏离,却不具备让车身细腻倾斜角度等性能,同时,还需要原始的手脚档位配合,不断冒出的‘离合、倒车’等指令,让我穿越回了驾考现场。”
实际上,影片中的球体并不只是方向盘,更贴切的解释应该是“球型人机接口”。目前已有机构在研究类似的“新型人机接口”,主要是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体。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演变成片中球型的形式亦是可能。 在影片开场5分钟左右的新闻画面中,也对这样的形式进行了解释:“汽车方向球技术极大减轻了驾驶重型车辆的身体负担,可以让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操作。”在《流浪地球》的环境下,吴孟达饰演的角色76岁仍在开矿车,类似于此的老龄人口工作属于常态,相关配套科技向这个方向发展不无道理。除此之外,对于一辆16轮的庞然大物而言,要想在高速状态下实现高机动性能,球型类似于陀螺仪的操作模式就很有必要了。
透过对运载车的分析可以发现,运载车不仅没有减分,在每一处BUG的背后,反倒体现出了电影严谨的逻辑,因而《流浪地球》能够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亦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