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里从来不缺教育的鸡汤文。比如刚安慰“老母亲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慢下来,才能读懂孩子的世界。就在妈妈们打算身心放假的时候,又来了一篇:“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让不少家长重新陷入焦虑。
临近期末,许多中小学班主任在群里转发“你还在把撒手不管当静待花开吗? ”呼应家长群里的紧张备考气氛。不被一阵风似的教育理念左右,按照孩子的节奏一起成长,本期青岛晚报邀请一线老师和校长来说说“静待花开”背后家长应该如何默默耕耘。
智慧陪伴才能释放天性
青岛四十二中高级教师 王红
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在自由发展智力和制定严格规范之间找准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把握是需要家长很用心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孩子的优势所在,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才可以很好地释放天性。
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色彩斑斓、完美无缺的想象力,而且他们在想象中创造虚拟世界的本能是没有瑕疵的,所以孩子只要获得足够的自由就能茁壮成长。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孩子们很有创造力,也很有好奇心,但孩子们毕竟缺乏经验,他们还没有掌握释放自己潜能的本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依然需要父母引领的原因。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要点在于控制冲动和自我约束,这些都是执行功能的具体表现,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与智力水平相关。从这么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个性很张扬的孩子既控制不了冲动,也没有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往往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人终其一生就是延迟满足感的培养。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怎样张扬个性,那他就一定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表达所有的情绪没有丝毫的忍耐,这样的孩子也是很难等到自己成功的,对待遇到的困难也不会有耐心去想办法解决。
作为家长都希望能够“静等花开”,可我经常和家长们说:静等花开的前提是默默耕耘!任何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父母的默默付出,只是付出的形式不一样而已!这样的父母有几点品质是必备的:有规划,有耐心,善于学习。对学习阶段有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规划,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事情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沟通,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改变,同时这些父母一定是爱学习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这样的父母一定是自律的,他们的孩子也一定是自律的。我常常和学生说:你有多自律,就会有多自由。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要张扬个性需要有资本,也就是要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才可以更好地释放天性!
放手不管 孩子跟不上节奏
前几天,有个五年级的家长带孩子过来咨询。
妈妈似乎很有教育意识,一上来就聊她一直以来遵崇的教育方式:放养的,宽松的,尊重孩子自主权利的,从不为他补习,也不看重他的学习成绩…… 但到了孩子五年级要准备小升初的时候,她发现孩子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回家的作业也基本上不会。
记得前段时间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多么美好的一段话,但很多家长只看到了“静待花开”,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别用“假放养”耽误了孩子
青岛超银学校教师 宗月梅
近些年,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特别备受青睐的一个教育新词就是“放养式教育”。那是因为中国的很多家长看到外国的父母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数看上去比较随性,遵从孩子的本真想法,所以也要跟随“潮流”,但是真正的放养是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在做出正确的引导后,给予孩子广泛的自由,将自主权、选择权最大范围地交给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约束。我们的家长只看重了给孩子自由,却缺少了引导,最终有些“东施效颦”了。
我以前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叫东东(化名),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阳光、可爱,充满笑容,可是随着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增多,已经能看出他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识字不多,写字不会,连最基本的加减运算都会错一片,当我与家长沟通时,他的妈妈竟是这样说的:“孩子上学,我希望他能快快乐乐地学习,不想管制他太多。 ”可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在应当发奋努力的时候还选择快乐做自己,您又有怎样的方法能约束住孩子呢?
“放养式”教育并不适用于每个学生,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学习,那必须有一个正确引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或陪伴,或谈心,或做好榜样等等,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后,才能够真正看到孩子们的成长。
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适度放手
青岛包头路小学校长 闫燕
在当今的社会中,任性的“熊孩子”越来越多,再深入地探究一下 ,发现这些“熊孩子”背后的教育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底线”的放养教育。这部分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释放孩子天性的“放养型”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因此就出现了一味简单的模仿,殊不知国外的这个“放养”是有前提的,在孩子享受平等而自由的前提下必须存在边界的,如孩子一旦失去了“界限感”,就会变成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古有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话,近代更有曾国藩、梁启超等人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我们的学校教育向来重视规则意识的建立。 《中小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规章等等,不只是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是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哪些应该做,哪些底线不能碰触。但是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规则意识的养成往往不是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多方合力,共同教育的结果,它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相融相通的部分,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过早的放手或过多的控制都对孩子成长不利,我们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和孩子发展呈现出的不同需求,在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适度放手!我们应该在孩子小时候打好基础,帮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律、坚持等良好品质后,再给予相应的自由,相信这样的科学教育,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好。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