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影视业必须警惕“诚信危机”

核心提示: 聚焦娱乐圈热点事件,报道最新娱乐资讯。

新年伊始,由两家卫视引发的跨年晚会收视率冠军争议,以第三方某网络版权方道歉画上句号。根据该声明,由于版权方希望提高网络播放量,故而采用了“跳屏”“强制换台”等不同寻常的操作。

事情看似翻篇,但予业界的警醒、思考却不该就此终结。不如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跨年晚会收视率榜单甫一公布,就有网友质疑?为什么用户在收看时一出现异动,大家就会主动联想到“偷收视率”上面去?为什么涉事方发布声明后,被许多网友“呵呵”?

这情形已不能怪网民过度敏感了。从2010年有媒体披露收视样本数据被污染的细节,到2012年某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整理出十余页证据曝光收视存在的问题,到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再到去年知名导演发公开信实名举报某卫视暗示他购买收视率……网友围观了一次次“事故”,它们让观众看到:并非所有频道的境况都那般花好月圆,收视流量的硬指数,在观众面前不再硬了。

影视作品在网络上的风评出现诚信危机,最终伤害的是影视艺术创作本体。前些年大量热钱涌入行业,催生了“流量明星+大IP”的爆款公式。不少时候,只消两个流量明星的名字外加一个具有粉丝基础的IP底本,片方就敢夸海口、打包票赚钱。而剧情、演技之类,被挤兑到了雕琢的边缘地带。这些只凭几张明星脸和大IP就卖出好价钱的影视产品,一旦揭面,千疮百孔——剧本是套路的、注水的,演员表演是“抠图的”“面瘫的”。当这些产品一次次在观众审美面前败下阵来,真诚创作的呼声早已不绝于耳。

再看评价。这两年,关于网络评论的争议日益突出。网上的如潮赞美可能是“数据维护”所得;同理,网上的恶评也可能是竞争对手雇佣“水军”所为。

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这样的循环——浮夸的“流量数”绑架了平台方购买作品,一些播出平台的购剧倾向也纵容了收视对赌协议,为保证“流量明星流量不贬值”,一篇篇失去艺术公正的文章被推送出来,本该坚守的艺术创作败给了以炒作代替创作的乱象。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鉴于前几年仍有许多影视作品积压未播出,2019年,观众还可能与不合格的作品相逢。

要修补“诚信危机”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场从创作到播出、从数据到评价的综合治理持久战。好在,时下影视界依靠政策干预等手段,已对各种乱象提出整治,业内已形成共识:良好的口碑只有优质内容才能真正维护,影视产业有望迎来清明的世界。王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