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摄影师队伍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传统印象中摄影师的形象不同,这些摄影爱好者大多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为了拍摄一只鸟,有些老年人会在凌晨3点钟起床,开车前往奥森公园以便“抢”到一个最佳机位。而且,也有人偶尔会为了拍摄视线而锯断树枝,以及为了拍摄而投喂水果干等食品引诱鸟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明白,人类建造城市不止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也要让野生动物生存,包括保护原有的野生动物和把野生动物引入城市,实质上是让野生动物重返家园。即便建造城市并没有占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如何让野生动物与人一样在城市中找到栖息之地,也是需要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
如何让野生动物在城市中与人和睦共处,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解答的大问题,其中包括人类的建筑设计不只要考虑人,也要考虑动物的生存习性,以及人类如何按照动物的习性和生长规律与动物相处。
最近几年,首都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有了喜人的改善,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4万亩,城市绿地402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形成10处湿地公园和10处湿地保护小区。这些生态家园也吸引许多野生动物到北京安营扎寨,生息繁衍。这些野生动物的出现和到来证明了北京作为它们的家园的吸引力。
城市中的人如何对待野生动物才能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可能需要动物专家对市民进行不同动物习性的科学知识传播,而且既往的动物学知识可能也不足以完美解答城市中的人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野生动物习性不一样,因而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由于城市化,动物的习性也在随城市化而改变,人类更需要学习新知识,以便与它们相处。
是否投喂鸟类食物,以及投喂食物给鸟类是利大还是弊大,也要经过动物学家的知识传播才能弄清,不会是一概而论。例如,每年秋冬季有大批红嘴鸥飞临云南昆明越冬,在滇池游玩的人都可以观赏、投喂红嘴鸥,大胆的红嘴鸥还停留在人的手上抢食面包等食物。作为人与鸟共生的一种手段,每年昆明市政府还会采购鸥粮数十吨,在几十个投喂点进行免费投喂,保证红嘴鸥在昆明顺利越冬。
这实际上提供了人与野生动物共处城市的一个良好做法,城市野生动物需要人的帮助和投喂才有可能与人更好地相处和共生,就像很多外国城市的游客投喂鸽子一样。在爱尔兰的沿海城市,城市居民还把捕获的鱼类海鲜等切割好,投喂在城市中生活的白鹭、灰鹭等,形成了更为温馨的人与动物相亲相爱的画面和城市景观。
有些市民认为,长期投喂和近距离拍摄会改变鸟类的行为,对鸟类的生活习性产生干扰,时间长了会养成鸟类对人类投食产生依赖感,变得既不怕人也不会去野外主动觅食,这尤其需要动物专家专门针对这类情况进行解答。
城市人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大量的课题需要探索。城市灯光、高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高压电线、微波发射与接收塔等设施给鸟类造成的伤害如何避免,同时野生动物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鸟与飞机的“鸟撞”问题。很多鸟类,如椋乌、海鸥、天鹅,甚至鸽子和麻雀等都可能被吸入飞机发动机,造成飞行事故,尤其是北京的机场较多而且很大,旅客吞吐量大,起飞降落的飞机航班多等,都会影响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让人与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相安共生。(张田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