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造谣、大搞“黑公关”、传播低俗信息……近段时间,针对自媒体野蛮生长的乱象,国家网信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除草灭虫”——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多家平台被严重警告,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被依法依规处置,其中不乏“紫竹张先生”“有束光”等粉丝逾百万的“大号”。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行业资讯迅速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大快人心”“早该封杀”,网上一片叫好声。
人们的支持呼声来自对乱象的忍无可忍。传媒变革的浪潮下,注意力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受众的个性化资讯需求被高度重视,个人色彩鲜明、风格短平快的自媒体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一些自媒体却“变了味”。在流量指挥棒下,很多拿着“麦克风”的从业者不再表达有价值的观点,反而念起了“歪经”。谣言秽语横行,信息垃圾丛生,网络空间一度乌烟瘴气,受众更是被缚于“信息茧房”中不堪其扰。
一直以来,说起自媒体,不少人总喜欢拿“自”字做文章,认为这种业态倡导个性、崇尚自由,即便出现乱象,也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自净。然而,自媒体的操守与规范跟“自”无关,跟“媒体”二字有关。现在,自媒体发展早已超出了“自”的概念,私人抒怀、小打小闹已是过去式,“农村自媒体工作室月入百万”“50人做981个公号”,诸如此类的消息逐渐让我们意识到,自媒体不仅影响力可观,许多大号还往往出自公司化团队之手,某种意义上就是“机构媒体”。因此,原创、真实、客观、理性等传媒准则依然适用,遵规守矩、接受监管是不可推诿的义务。
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近些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性文件相继出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媒体管理正逐渐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顶层设计已有,末端治理也不能缺位。目前自媒体数量以千万计,执法难度可以想象。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自媒体所依附的平台必须负起主体责任,当好“把关人”,做好“门前三包”。近些年,从增加人工审核员,到将法律法规融入大数据使用,主流平台几乎是相关部门推一步、走一步。实际上,技术赋能决定了平台的起跑速度,但价值观决定了能跑多远。真正识时务、有雄心的公司,就应该未雨绸缪、主动作为。这不仅是配合管理、守土尽责,也是对自身发展负责。
自媒体的概念虽然源自欧美,却在中国崛起壮大。当前,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水平难同中国相比拟。这就决定了,可资借鉴的管理经验并不多,更多需要我们自我探索。比如,国家网信办提出分级分类管理、属地管理、全流程管理,这些不失为有益尝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监管手段或将持续创新,但目的一以贯之,就是去疴除弊、刮骨疗毒。正如很多有远见的从业者所言:这不是什么寒冬骤降,而是春意渐暖。因为当规范发展的时代到来,那些认真做内容的人才有更多机会“浮出水面”,整个行业也才有未来。(晁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