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摆脱先污后治魔咒,实现环境良性循环

核心提示: 这是我们已经实现的大体内容,现在大部分功能都已经在场景化。上线的效果,第一个集群,我们最大的集群规模已经超过100个节点。然后几万个传感器,这里面的数据量很大,规模在两万亿条。而且这个部分还有计算模型,还有我们现在实施的一些经验,这些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我们从2014年开始做,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研发,而且我们也愿意去做,埃睿迪的成长是在我们认为最幸福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会对社会、环境做出大量的贡献,我觉得埃睿迪所有的同事都很荣幸。谢谢大家。

大数据的下半场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何融合,通过哪些融合的场景以实现价值?在环境保护产业,一方面要以持续严格的法律来保证环境保护成果,守护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又不能以短期关停的措施影响经济。最重要的是,如何摆脱先污后治的魔咒,让环保与生产的平衡成为常态,促进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下是埃睿迪创始人、CEO吴奇锋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匠心主题论坛·企业大数据服务专场”发表的《智慧数据环境大脑》主题演讲实录,介绍了埃睿迪环境大脑如何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环保产业互联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的5月份全国生态环境大会又提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去年整个北京良好天气指数是226天,这很可能是非常糟的数字。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我们顺着这个趋势往下看,今年的天气指数会比去年要好,良好的天数预计会在250天以上,也就是说北京基本上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蓝天白云。因此可以看到,国家在环保治理、投入以及未来的保障都会非常高。

国家政策上越来越严格,5月生态环境大会以后陆续出台了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原来做的都是五年计划,但是现在都是要求我们三年必须办好。生态环境部的文件一个一个的下发,所以环境保护的趋势会越来越严格。

今年政府的考核由经济变成环保导向型,地方政府GDP没问题,但如果出现环境问题,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上级非常严格的督查。而且这次行政改革以后我们发现一个特点,生态环境部往全国各地派了无数的督查员,直接自己去查。因此我们要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不去攻生态环境,要自己先守好生态环境,是要让环境与生产找到平衡点。所以从整个层面上我们要做一个技术层面的平衡,就是我们怎么来保证我们的生产与生态的平衡。

生产一吨钢,投入的煤在五吨左右,会产生很多的废气,同时也会产生相对比例的污水。大约产生两吨左右的废水,三千立方米的废气。这些废水、废弃就是我们需要为环境买单的事情,也就是为什么钢材生产会被限产最严重。

如果假设我们一个工业园区里每个生态环境是有修复能力的。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都是可以由环境自我修复的,现在我们看到整个人民日报外面都是绿萝,都可以处理掉废气。空气本身污染不怕,怕的是排放出去的污染远远超过环境能够承受的能力,这件事情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在做环境治理的时候,一边是我们产污的数据,这个部分到底会有多少厂排出来多少污染量,现在只能靠拍脑袋,没有解决方案。现在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到底排出了多少污染,我们要找到完整的数据。第二是环境有多少容纳量,我们也要找出来。这两个部分都是严重依赖于数字做决策,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整个工业园区一共有多少企业在排放,排放了多少,排放了什么。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工业园区里面的大气会产生多少污染;另外是在区域内空气对应污染源的承受能力是多少。一边是纳污能力一边是污染源,如果在这个环境下能够达到一定平衡的目标,其实我们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我们的身体就完全吃不消,在这个部分大数据就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图上这些是产生多少污染源,在这里都可以数据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治理。

这是两个诉求,一个是政府的诉求,需要知道自身的纳污能力,才能决定到底关停多少工厂进行治理。另一个事企业的诉求,需要知道要换多少生产线,每个生产线的计划是什么。对于企业来讲,现在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工厂,环保已经成为一条红线。政府对于纳污能力,对于整个环境的纳污容量会产生一个配额,这个配额会一直分配给生产企业,这样企业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我们在管理配额时就可以达到更高的要求,同时把这个配额直接纳入到生产计划里面去,这样企业就可以回归正常,一套完整的大数据体系就解决了问题。

大数据可以让我们决策更自由,运营更高效,管理更先进。虽然我们看到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但在治理以后我们的生产水平会越来越高。今年春节,我在挪威发现他们所有工厂的生产效率比我们都高很多,为什么?被逼的。他们一样在50年代60年代面临我们现在的问题。这样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技术被推进了。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作用下产生了更多好的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业务创新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埃睿迪在这方面,一共可以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勘测,我们可以算环境容量,也可以安排生产计划,所以传感器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这三年来,埃睿迪现在管理的传感器大约有六万三千个。通过这六万三千个传感器,我们会对应园区的一个个工厂,对应一个个点一个个面。我们现在在参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就是勘测一条中国的母亲河到底能容纳多大的排污量,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第二个事情是大量数据采集回来之后,我们要去做处理,做计算、做分析、分门别类。第三件事情是对这些数据要运用好,所以做数据时候首先必须了解环境的数据,大气是怎么构成的,COD是什么,我们要把行业的Know-How讲清楚。在行业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大的产品,在全世界最大的环保企业,中国最大的河流我们都在用这个产品来建设整体的体系,去做综合的决策、指挥跟调

基于这样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可以平衡生产、制造以及测算环境的容纳能力。把环境的配额引入到生产系统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工厂考虑的东西其实很多,生产制造过程中我们材料、员工、水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可以为0,排放是否没有问题。在列生产计划的时候,把排污也纳入进去,这个时候我们就永远不会考虑是不是规范化了,因为整个流程里面已经规范化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回到政府的环境治理跟企业生产上,这需要数据共享。因为环保系统不是单一的,所以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共享,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们通过环境科学院正在做类似的计划,我们有一个规划,准备慢慢做成试点。

第二件事情是政策数据的决策,测算完以后是有不同的角度去看整个环境的容纳能力,这个时候到底我的厂离我的长江多远是科学的?如果退出五公里我的价值是多大,损失是多大,这个上面都是需要数据做决策的。

而在企业端上首先要合规,现在环保政策,已经不是行政管理问题了,法人是得坐牢的,这样一个严肃的状态下,合规是必须的。再把这个合规的指标放进来,然后环境配额生产。我们再讲几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我们参与的全世界最大的环保企业,在中国有21个生产厂。在这个部分上我们会把生产配额装进去,我们同时决策可以复制最优知识和经验,然后完善生产工艺。

这个部分环境配额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我们不会在这个环境去做,我们会在燃烧的时候告诉他,如果你的燃烧够充分,产生的废气就少,就不会消耗你的配额,这个时候就建立了完善生产工艺的过程。生产工艺完善会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在看我们实施效果最好的工厂,因为进去的污染在经过充分燃烧,出来以后一层一层分解、处理、利用完以后,根本不需要环境配额。我们配额以后可以做大力的创新,这个是我们整个场景的解决方案,我们并不是呈现,这里涉及到的东西会很多,比如数据的采集、整合,然后数据湖的建设,以及流程集中控制,这里面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这是我们完整的生态大脑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已经实现的大体内容,现在大部分功能都已经在场景化。上线的效果,第一个集群,我们最大的集群规模已经超过100个节点。然后几万个传感器,这里面的数据量很大,规模在两万亿条。而且这个部分还有计算模型,还有我们现在实施的一些经验,这些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我们从2014年开始做,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研发,而且我们也愿意去做,埃睿迪的成长是在我们认为最幸福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会对社会、环境做出大量的贡献,我觉得埃睿迪所有的同事都很荣幸。谢谢大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