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盐滩荒地到生态新城

    更新时间:2018-11-13 16:20  

40周年

上世纪70年代,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还只是一片盐滩荒地,盐场因机械化生产树立全国标杆,当地居民成为制盐企业的中坚力量。但后期盐场产值大幅下滑,逐渐成为了落后的产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年的制盐工人在城市发展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着青岛高新区的“城市生命线”。

一大早,魏文江又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有些特殊,这条地下管廊就是他的工作地点。

改革开放40管廊1

铺设地下管网,路面被三番五次地“开膛剖肚”,这样的情况在青岛高新区很难看到。自2011年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启用,青岛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魏文江告诉我们,已建的三米宽地下管廊内有六种管道,“寿命”达百年,无论是检修,还是另接新线,都可以避免“马路拉链”的现象。

改革开放40管廊4

目前青岛高新区的综合管廊已经稳定运行。管廊内设置了监控设备,有200多个摄像头以及近400个消防报警装置分布在55公里的管廊内,通过总控室,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所有开关和阀门。

魏文江说,他从前从没想到自己会管理这么高端的工程。这容不得半点疏忽,因为他的工作关乎着青岛高新区每一个企业、每一条道路甚至是每一个家庭。每天他都会在负责的管廊路段来回巡视,至少要走上十多公里。但他“最没想到”的,是家乡这些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40管廊5

上世纪70年代,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还只是一片盐滩荒地。在当地人的记忆当中,那时候的青岛高新区可以用“荒芜”一词来概括。那时候,当地几乎所有人都从事着与制盐相关的工作,盐场因机械化生产树立了全国标杆,制盐产业一度相当红火。但后期随着成本更低的竞争产品的出现,盐场产值大幅下滑,逐渐成为了落后的产能。

改革开放40管廊6

到21世纪初,随着青岛大战略的实施,东风盐场盐田逐步退出青岛盐区各企业开始退盐开发,大部分人员被分流到环卫、市政、绿化、商砼、房地产等岗位。万德周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连串的问题,万德周当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改革和发展,就是需要抓机遇、迎挑战。事实证明,这条路让高新区打开了新的大门。

改革开放40管廊8

当年的盐企职工,他们虽不是城市的建设者,但却是历史的见证者。因为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着改革带来的变化,感受着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新生活。

其实早在发展之初,青岛高新区就用最高的标准把控了这一座新城的品质规划。美丽青岛示范区,不仅是一个1.0版本青岛的换代升级,更是立足本土区域特色的一个全新构思,描绘更具品质的“高新风格”。

改革开放40管廊13

全国领先的地下管廊,逐步完善的海绵城市,60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470多公顷的园林绿地……一幅多元文化生态画卷正在胶州湾北岸徐徐展开。这是一个区域的崛起,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全新实践。大格局、大战略,一座现代化高新技术新城正从规划蓝图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样本。(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