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9日,青岛利和萃取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由海底捞集团领投,青岛地铁金控、山东省国投、甘肃轩辕药业、青岛中铭黄海基金等跟投的4000万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抓住消费升级的红利,利和萃取不断与食品、餐饮巨头开展合作,客户包括海底捞等国际知名连锁餐饮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利和萃取成立于2010年7月,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主营业务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研发生产的天然香料和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可以提供给日化、食药行业作为安全原料,生产的调味料直接供给餐饮企业。 此外,公司还开发直接面向C端大健康市场的功能性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国内唯一一家既能生产超临界萃取设备,又能进行萃取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企业。
■利和萃取的研发中心。
抓住食品餐饮业升级红利
2010年,已过而立之年、有十多年投资行业从业经验的王斌打算创业。当时,王斌在山东新华锦担任董秘,在经手的项目中,他看好了新兴、细分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物萃取产业。一次同学聚会上,王斌将想法告诉了大学同学张永昌。此时,张永昌任海尔公司高管,在家电行业也是打拼了十多年。两人志趣相投,跟几个朋友凑了几百万元,创办了利和萃取。
企业初创,公司遭遇到人才、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公司经营业务经历了DHA萃取、啤酒花萃取等,最后都因理念过于超前“败给”了市场。
转机出现在2014年。在咬牙坚持了三四年后,利和萃取核心团队看到餐饮业,尤其是火锅行业发生的变化——对味道和安全升级的巨大需求。利和萃取的研发方向开始转向更“接地气”的香辛料萃取,从一开始萃取生姜、花椒,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个品种。
2014年3月,在一次展会上,利和萃取第一次接触到海底捞公司,对自身的萃取工艺进行了推介。双方更深层的接触发生在同年7月的花椒收购季。利和萃取在与四川花椒供应商对接时,偶遇海底捞全球采购总监,经过深入沟通,海底捞公司认可了利和萃取的理念。
2015年8月,利和萃取新工厂完工,产能大增,终于完成了海底捞的工厂验收,双方开始有少量合作。此后的两年,双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今年达成战略合作。
“随着连锁餐饮业的拓展和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企业对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香辛料类调味品也正在由原物、粉末转向精油、油树脂类产品,成为食品加工企业和大型餐饮企业的首选。”
王斌表示,利和萃取所采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工艺,相比传统萃取方式,更安全、更便捷、成本更低,实现了味道的数据化衡量,在食品、餐饮行业升级背景下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据了解,目前中国花椒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对标国际,新工艺替换比例将达到40%-50%,也就意味着,仅在花椒这一单品上,新工艺的市场规模就将接近200亿元。此外,新工艺还将在一个万亿级的标准化食材市场中分一杯羹。
除食品药品企业,新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日化、印染等行业。越过食品餐饮业,新工艺未来的市场想象空间更加广阔。
掌握万升设备制造的“核心密码”
虽然超临界萃取在国际上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但受制于设备,其在国内的应用领域和规模有限。
“从国外购进一台万升级设备至少需要几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该种设备的厂家,在市场上销售的最大设备也只有1500升×3,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生产万升级设备的能力。”张永昌说道。
为此,利和萃取团队潜心研究,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出6000升×3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将国内同类设备规模带入万升级水平,价格却只有国际同级设备的几十分之一。
张永昌表示,利和萃取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技术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利用自主研发制造的万升级设备,利和萃取将花椒、姜等重点品类做到了极致。
“公司目前的年产能约为3亿元,新设备投产后,仅花椒单品产能就将达到10亿元。”
今年3月,利和萃取在甘肃陇南的精准帮扶项目已经开建。陇南作为中国花椒主产区,也将帮助利和萃取提升在花椒单品上的优势。
经过8年发展,如今的利和萃取有了新的更大“野心”。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做一家上市公司,现在,我们想要打造一个‘大产业’。”张永昌表示。
2017年8月,利和萃取收购凡凡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开始向食品行业生产环节深度介入。
利用技术优势,利和萃取深入挖掘细分、新兴消费市场,在拓展B端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发迭代系列功能性产品,打造自主品牌产品,布局食品餐饮业之外的第二个战略市场——大健康产业。
通过独创的“低压超临界精致分离”工艺,公司边为欧美保健品市场生产原料,边自主研发功能性产品。其中,“原香姜油”和“高纯度姜辣素”填补了市场空白。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面向女性市场的“早安姜好”、面向运动市场的“G*力运动防护”、面向办公室白领的“姜小龙艾姜精油”等多个自主品牌。
“利和萃取将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切中消费升级新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向食品、餐饮、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张永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