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埃睿迪CEO吴奇锋:从生产过程中把控,达到环境与经济融合

核心提示: 埃睿迪最核心的战略就是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寻求行业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

程艳玲:尊敬的ENI的会员早上好,非常感谢来到总编会客室,今天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埃睿迪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CEO,同时也是公司的创始人吴奇锋先生。我们今天会围绕两个热点话题来聊,一个是现在谈得比较热的大数据;另外一个是整个社会都比较热的话题,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宏观话题。

当然我们今天谈的环保不仅仅是老百姓接触到的环保,更是对于政府部门或者是企业、组织而言,如何找到一些途径,或者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老百姓提供环保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会结合”如何实现环保”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也非常感谢吴总来到我们的总编会客室,首先请吴总简单介绍一下。

吴奇锋:大家好,我叫吴奇锋,我创办的公司叫埃睿迪。我们主要的核心业务是向环保企业和政府园区提供环保类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包括一些大数据的处理、园区的监测。

程艳玲:埃睿迪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

吴奇锋:对,我们成立已经有三年多了。

程艳玲: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看到这个时代有很多隐形冠军,也叫黑马,埃睿迪应该是其中一个。虽然是一个成立三年多的公司,埃睿迪却服务过位居世界第一位的环保企业,目前也跟本土一些非常知名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建立了或者即将建立合作关系。

所以我相信今天的对话更多的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实现途径上的沟通,还可以从埃睿迪服务的客户案例中,学到先进的环保管理理念和解决方案。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采访的核心是起于最近一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这个方案在整个环保领域,包括关注环保的IT领域里传的非常火。

 禁止一刀切”:以成熟技术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平衡

程艳玲:我们在六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一个制度里,出现这样的提法,即禁止各地政府实行”一刀切”的规定。我们知道埃睿迪在环保产业有”环境大脑”方案,您怎么解读这两个制度里面提到的“一刀切”。

吴奇锋:我们对方案的解读,以及我们在行业内的实践经验来看。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够在生态环境跟经济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少在我们看来,环保是大势所趋,我也坚信我们未来的生活肯定是要先平衡好生产与对环境的索取,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可用来辅助对环境的保护。比如我们对管理工厂的颗粒度、每个工厂的排水、大气排放的颗粒度,通过技术手段知道每个工厂的排放量到底有没有超标,精准的找到污染源,然后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而不是为了环保去伤害合法合规的生产企业,或者停止经济发展的活动,这件事情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也并不是国家环保政策初衷。

程艳玲: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下,就是说“一刀切”和“限产”本身是一个短期的应对策略,这并非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而是”一刀切”本身是不正确的手段。刚才吴总谈到了一些,我们现在是有一些方法的,之所以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是基于我们的一些方式上局限性。

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管理方法上的或者是理念上、甚至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欠缺。我看到埃睿迪官网上也提到,环保的成果是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一个是国家的政策理念,信息技术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回头分析一下,“一刀切”的背后是处于什么局限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吴奇锋:实际上发生“一刀切”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很精准的知道污染源的排放,污染源运行的状况。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园区里面也许有一百家企业,那我们怎么精准的知道每家企业排出来的污染量?企业排了多少气、排了多少污水?如果你没有办法监测到,那么可能就会出现”一刀切”的短期应对方法。

但现在,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了解企业生产的非常细的颗粒度,工厂每个生产线所排放出去的废气、污水,这个时候我们对污染源的管理就非常清楚,也就不太可能有所谓的“一刀切”的行为。我们知道某家工厂要排多少,一旦超标才会对他进行停产的动作。如果是一个合规的工厂,排放又达标,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停产,还要保证工厂正常的经济活动。

所以在这个状况下,我们需要从技术的局限性看,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每个工厂所排放的量,然后知道他们排放的源头在哪里,实际上是可以杜绝“一刀切”行为的。

程艳玲:我理解应该有几个指标,一个是有能力分别检测,就是个体的企业产出的排污的量。另外一个指标也会涉及到这个标准是不是区别化的标准,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指标之一。比如说我这个园区里面无论是什么性质企业,多大规模的企业,给的标准就是同样的标准。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提到的污染,您刚才也提到整体环境,整体的容纳排污能力指标,这三个指标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包括像您谈到的分别对每家企业进行排污监测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有一些方法去设定个性化排污的标准?

吴奇锋:大自然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有一定容纳能力的。无论是排出的废气,还是废水,在特定的场景下是可以自我消化的,这是大自然非常神奇的地方。这个纳污能力的测算是一个重要环保指标。

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能够非常清楚的测算出当地的纳污能力。比如工业园区,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技术手段算出园区大概能排多少废气、废水,能够容纳多少的废弃物。在了解环境纳污能力的前提下,园区可以把纳污能力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决定可以建多少工厂。然后划定每个工厂的排量,估计经济价值有多大,对当地的贡献有多大。这可以科学的去平衡大自然的纳污能力跟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并找到既可以持续性的生产,同样也能保证环境质量的平衡点。即在大自然能消化污染源的前提下,保证经济增长的需求。

支持监测、监控:实现”纳污排污”的平衡

程艳玲:您不久之前也是在人民日报的活动当中提到”平衡”这个理念。我们理解 平衡是很和谐的关系。就是您刚才提到的,一个是我们可以测算环境整体的纳污能力,另外可以根据纳污能力去安排或者规划整体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同时又有能力区别化的制定排污标准,可以检测每个企业的排污量,然后达到谁排污超标治理谁等等。这其实是很和谐的关系,我们先从理想化的角度讲,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平衡点是可以理想化的,可以先测算容量然后再规划、再建设。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

吴奇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一个地方进行纳污能力测算,对一条河流、一个园区、一条生产线等等,我们都要去科学的测算纳污能力和对大自然的影响。这个是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但是我们至少是可以大概的估算出一个地方的纳污能力,目前的技术手段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第二点我觉得更为简单一些,每个工厂所排放出的废气、污水,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传感设备,检测就可以达到这样水平。首先是在成熟的技术条件下,比如我们测算纳污能力,我们现在有遥感的数据、过去历史的数据,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建立一个纳污能力的数据模型。另外,我们对污染源也可以用大量的传感器设备,而且这些传感器设备也是在技术非常成熟的状态下使用,这些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

有了这么多好的技术手段,我们就可以知道环境的纳污能力,我的污染排放量,然后运用数据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实施监测跟监控。我们一直强调人类的经济活动跟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能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下生活。

程艳玲:我们现在刚才谈到的状况是可能达到理想状态,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状态,产业结构相对来讲都比较稳定,尤其是一些一二线城市。那么在产业结构已经相对固定的状态下,我们如何帮助政府或者企业实现这种平衡?

吴奇锋:实际上我觉得新建的园区跟老工业园区的改造解决方案是基本一致的,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化,埃睿迪在向一些园区还有流域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实践中。我们发现都包含了对现有的工业园区、现有生产线进行二次改造,这个部分也不是特别大的技术障碍,基本上也是一样的。一样是我们通过传感器,一边是污染源,一边是治理目标,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在治理目标跟污染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一直强调我们要找得平衡,这也是我们实践的方法。

埃睿迪首席环境科学家夏青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也非常认可,这个观点是“输入、响应、优化、调控”。“输入”是我们要对污染源有数据的输入,我们要知道污染源,然后对这些污染源进行响应。相应的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把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实行响应进行处理。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优化,之后按照优化的结果指挥企业的决策。同时,按照环保的目标再去调控,这就形成一个左右的闭环,两边就是污染源跟治理目标,这方面埃壑迪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全球最大的环保企业,在中国最长的河流等项目上,都在大量的采取这种方式解决的环保问题。

程艳玲:我们再回头去看,为什么说《攻坚方案》不是像之前坊间流传的不正确的理解。是因为整体上对一些环保指标依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也提到一些实践途径。尤其是谈到要加强”监测”、”监管”。吴总刚刚谈到的输入、响应、优化、处理这四个环节,监测、监控是在哪个节点?对于各地政府来讲,应该是有一些纳污测算,也有监测手段,只是需要考虑如何达到相对来讲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根据您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的纳污能力有怎样的了解,同时又有哪些监控的手段做这个事情?

吴奇锋:现实情况是我们在纳污能力的测算,在污染源的检测方面,仍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的城市实施的环保计划其实是一个偏突击、偏任务性的状态。但是我们也非常坚信这件事情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我们一定会告别,也必须告别先污染再治理的结构。所以从业务线看到的,我们跟越来越多的客户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已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国家政策上面我们也看到北京在保持蓝天白云上面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每个冬季或者采暖季在北方都有治理的纳污计划。

所以在这个大的基础环境下,我们只会不断的往前推进信息化水平,通过提升行业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水平、通过技术手段来治理整个环境,同时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假设有一天我们能够把纳污能力指标科学地分配给每个企业,然后让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把这项划也排到生产系统里去,到那一刻我相信祖国肯定都是蓝天白云。

程艳玲:对,所以我们说蓝天白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从趋势来看,势必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刚才谈到的输入、响应、优化、调控这样一个闭环,如何能给政府或者企业在信息化技术比较薄弱的前提下,要实现平衡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问题,或者从哪些方面切实有效的把政策推进下去。

吴奇锋:大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间的紧迫性,对于大家来讲已经是一个放在案头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了。但从切入点看,我们现在有一个核心的方案作为切入点,叫环境大脑。环境大脑是我们在很多客户实践的基础上提供的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个环境大脑一共是由几个端实现的,我们从传感器上面获得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主动应对政府的这些宏观的调控,然后积极安排生产,做一些决策支持。埃睿迪所提供的是智慧数据,环境大脑的解决方案。

环境大脑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很多的大型企业,甚至在与一些国家单位合作做解决方案的全国推广,目前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我们刚才谈到的环境平衡跟地方经济平衡,在很多地方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

助力企业达标:将环保指标引入生产流程

程艳玲:我们刚刚聊天之前也看到埃睿迪办公室的数据大屏,这个数据大屏里面整体展现出园区里面对每个个体的企业检测的排污指标。另外一个是我们之前设定的(环保)指标。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对比,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比如红色就说明这个企业是超标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屏幕上面有绿色、蓝色、红色就像我们的空气清新机一样,会用不同的颜色显示。通过这个大屏我们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对企业的区别化监测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我觉得您刚才谈到从政府入手做这个事情可能会有几个方向,首先是需要检测纳污能力,另外一个是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监管,这些刚刚吴总也谈到了一些方法和途径。

那我这里面要谈到的就是我们说到企业,会有两类企业有这样的困惑,也就是说可能被”一刀切”政策影响的。例如环保类的企业就面临着要处理污水、大气等等固体污染,另外就是我们一些行业,是重灾区,比如重工业、化工企业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危化品行业。对这些企业来讲可能又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达到这个指标,埃睿迪这四个环节怎么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

吴奇锋:埃睿迪现在提供的环境大脑不仅仅是检测最后产出物。实际上我们是在整个生产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跟提升。比如企业有一条垃圾焚烧线,为了达到环保的标准,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会对它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同样,一个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我们也会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除了在环境达标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够帮企业节能减排,在设备故障预测上也对企业提供实质上的帮助。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分析水平衡、热平衡、气平衡,最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埃睿迪还有一个工业大脑的项目能够不断的优化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就能解决达标这件事情,而不是等到在最后冒气的地方报警。我们是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环境大脑和工业大脑的解决方案。它包括了我们对生产工艺的优化,对一些水热电的平衡,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方案的改造、设备老旧的优化、设备故障预测的维修等等这部分上也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埃睿迪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做检测,而是一套在生产过程我们已经帮企业不断的优化达到合规的方案,保证环保合规的同时,还能够把能耗降下来。所以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检测,而是将环保指标纳入到生产流程中,实时的监测、响应、优化、调控。

程艳玲:其实也就是说企业的环保指标可以在整个流程里得到保障。埃睿迪能够帮助企业把环保指标引入生产流程,在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传感器、通过分析平台告诉企业是否超标,实时进行优化调控。另外,还有一个场景,一个生产企业在生产流程里面引入了这个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超标需要做调整,做调整的时候可能要意味着我需要牺牲一些经济利益,可能要减产,可能生产的产量会比较少。这部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应对的策略和方案?

吴奇锋:实际上环保这件事并不代表着会大量的减产。去年春节,我在北欧参观了很多工厂。实际上他们的环保很达标,质量仍然很好,它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提升。所以环保和生产并不矛盾,而粗放型的生产才会跟整个环保产生剧烈的冲突。如果是一个很精细化的、对节点控制会很好,生产过程又是被优化的企业,环保实际上是相融合的点,而不仅仅是一个冲突。

首先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冲突,只是我们过去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当时的环保意识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我们在这之前大量的做污染治理的工作,而且治理的效果不一定比原来好。

那么现在埃睿迪的解决方案并不只是帮助企业做环保的检测,而是我们深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是满足生产过程并解决环保问题,所有的检测只是最后的检测关而已。有点像我们生产过程中的一个QA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生产制造的工艺过程中,我们的工业大脑已经解决了大量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给出很多自动化过程中的边缘计算,直接帮助企业做好,推到执行端的自动化设备上面。

所以污染跟治理这件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特别大的矛盾,如果企业选择一个最好、最优化的生产过程,经济价值可能还会大规模的提升,企业的能耗、设备损耗、人工投入可能还会降低,环保也就能达标,这也是我们的提到另外一种平衡。所以埃睿迪在追求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的平衡,生产活动与最终排污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代表生产一定会污染,生产不一定会污染,而且生产可能会对环境有保护的作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再去解决,而是把环保加到生产工艺过程中,这就不需要我们很痛苦的做大量的治理工作。

程艳玲:我们说一个结果端的平衡,比如之前放在烟囱口去检测,这个检测可能能做的事情就是停产或者限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指标,就是像您刚才说的颗粒度变得很细,甚至可以在整个动态的过程当中找到平衡点时,它就可以达到您提到经济和环保的平衡。所以这里面您刚才提到两个解决方案,就是环境大脑和工业大脑。这两个是严格区别开两套解决方案吗?举个例子我可能是一个企业,我得买完这个产品再买另外一个产品是这样的么?

吴奇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切入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埃睿迪提供的是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一些企业的任务已经完全达标了,但仍希望可以降低能耗,降低设备故障率等等,甚至实现工业联网,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另外,还有环保的需求,比如说首先要满足合规,那我们可能会帮他提供一个合规的解决方案。所以并不意味着这个事情是一次性要覆盖很大的面,而是我们在每个节点的时候都能够帮助企业、帮助政府解决问题。

程艳玲: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一个是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要做这样的环境大脑来检测,或者是不断的优化生产流程,我肯定要知道有一个合理化的指标。第二我们真的是要达到这样的平衡,还是需要政府和企业两个责任体一起来行动,这个才能做起来。

吴奇锋:我认为环保是全社会的工作,包括埃睿迪在这里面提供的是一个技术的手段,我们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在商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上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于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所以这也是埃睿迪的荣幸。我们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每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都会有各自的诉求,这些诉求我们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满足。最终我们渴望的能够把整个环境的保护纳入到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包括生产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终端检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解决所有的污染,那时我们所谓的污染就不存在了。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公司现在存在的最大社会价值,我们也很开心做这样一件事情。

大数据+环保:产业积累与成熟技术的深度融合

程艳玲: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多方一起行动,这样才能在过程当中看到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其实我们也看到信息技术本身在环保行业里面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包括政府也是在攻坚方案里面明确提出来,是要多运用一些科技的手段实现制定、监测环保指标,排污指标的能力。所以能不能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信息技术在环保行业的应用相对来讲落后一点,是哪些技术或者是科技能够应用到环保行业。

吴奇锋:实际上现在的环保企业,环保行业我们相对于刚才提到的电信、金融确实会比较落后一些,但并不影响我们快速的成长。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彻底的改变掉,有几件事会快速的推动它的发展。第一是互联网的技术,万物互联的技术我们会大量的用到互联网设备上来,这样对生产过程实施的调控,会变成生产工艺完善必备的基础条件,也是检测必备的基础条件。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大量的大数据的技术加持,运用大量的数据,传感器对数据处理,并优化这个过程。对数据的合规我们肯定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机会要做,这是市场刚需。接下来可能是对于整个数据的优化提供解决方案,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一些深度学习的算法会在这个上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所以在算法这个部分上我认为是非常高的制高点,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重要核心工作。

程艳玲: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现在看到整个行业里面,之前叫创新技术,但是我们现在看在一些行业应用或者是在社会化的应用上面已经很成熟了,目前大数据领域里有声音说,下半场将是产业上的应用。但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真正要融入一个产业的时候可能不是技术占核心的,包括刚才谈到我们要在环保行业里面,去整体纳入你这个生产流程,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另外一个,要在每个环节控制指标,同时优化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对生产流程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到底是在依托什么方式去控制、优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有模型,或者是一些框架,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大家振臂一呼就可以实现的事情。

吴奇锋:我特别同意这个看法,实际上大数据到了下半场,我们认为最大的重点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大数据会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最终应用于行业。所以必须由具有大量行业、专业知识的人进来做这件事情。

以埃睿迪为例,我们做环境大脑的时候,有大量做环境的人在公司里任职,我们并不是特别纯粹的用大数据技术。所以埃睿迪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环保的,环境治理的一些纳污能力的测算,水治理、水环境、大气的人士参与进来。从我们的人才结构上面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大数据公司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公司,更多的是一个业务公司,更或者是一个行业公司,所以我们也在做类似这样一个布局。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聊到这一点,就是大数据与行业的深度融合,而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时候,我们套用以前的一句话叫互联网+、+互联网,我们现在应该是大数据+或者是+大数据。其实是一个逻辑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把行业的东西结合真正的技术应用起来,所以只有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我们才能真正的发挥最大的价值。

以长期规划的心态实现平衡

程艳玲:所以我们也看到在埃睿迪的微信公众号上提到,夏青教授也是我们的顾问。我觉得整体行业应用其实对于比较成熟的技术来讲,尤其像您刚才谈到了我们这里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点,还要具备行业专业的知识的能力和技术的支持,所以从团队的融合上来讲也是这样的结构。最后我是想请吴总给一个解决方案,现在这个时间段对于环保来讲,各地的关注度比较高。另外我们也看到现在环保督察回头看,就会发现有一些问题,一个是我们之前谈到的监测,另外一个也会谈到一些排污工程的不合格,您能不能给一些建议?

吴奇锋:实际上我们应该更为持续性的看这一件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环保企业,包括一些当地的政府可能对于技术本身了解的不是特别深,而且环保领域的应用也刚刚开始,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误区。

最好的计划是我要有一些长期的规划,而不是一些很短期的行为,我们看到大量的短期行为,就认为我们装上一个传感器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实际上传感器只是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能不能在之前就把这些治理的问题解决掉。第二实际上我们已经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了,但是整个社会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刚刚开始,所以我们是希望社会快速形成合力,一起做这件事。还有一个是技术上的引进、采购的门槛。对于这一点,我们其实还面临很多的问题。

作为一个早期的创业公司,埃睿迪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进行政府采购,政府招投标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面临很多门槛。作为一个早期的创业公司,我们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我们也希望社会给予我们这种创新型的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程艳玲:从方向上来讲,对于您刚才说到的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谈的这个平衡点真的是有很大智慧的。环保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实从我们今天谈到一系列的主题里面就可以看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甚至可以让企业经济效益比以前更加明显,我觉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谈到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或者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公司面临这些问题时,总理也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觉得真正的智慧并不一定是在传统的领域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的创新技术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所以我觉得包括埃睿迪最近一段时间中标的一些在行业里面领头羊的企业也好,包括世界第一的环保企业也好,我们真正站在一个高度上,能从理解整体的理念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来讲的话,我觉得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吴奇锋:是,我们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非常粗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接下来的新常态还是新经济,我觉得我们有非常大的机会,而且我们通过资源的消耗的模式,一定会成为技术驱动型,无论是以前过去的我们对于资源的驱动型,对于资本的驱动型,最终一定会面向一个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埃睿迪很荣幸也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参与这样大的浪潮。

程艳玲:是,这是一个时代的到来。最后我们还是要说一下自身公司发展的平衡,您刚才也说到我们的诉求,包括作为一个公司来讲,其实环保是一个社会化的话题,可能也会面临商业的平衡,我不知道在这些方面我们是怎么理解的?

吴奇锋:我们跟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是埃睿迪非常关注自己能力的平衡。我们并不是特别冒尖那种的公司,现在也没有特别的豪华的人才配制,”务实”是我们认为做企业平衡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给客户提供的产品价值,以及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战略的理解,对这件“务实”这件事情都有坚定的决心。

上周六我们开了战略会,一直提到这个观点,是我们要对这个市场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这个恰恰也是埃睿迪从2015年正式运营到现在坚持的理念。我们对于这件事情非常有信心,所以我们全情的投入。我们对这个市场的产出也有足够的耐心,很多短期的行为我们也会在上面规避,去掉短期利益的诉求。

从我本人来讲,我现在年龄并不大,对于现在来说所要看到的,其实是非常长远的战略,我们定的策略可能更多是我们在市场看到的机会。我们愿意花五年、十年甚至花更长的时间做耕耘,这件事情才是我们最终要平衡的核心。所以我们尽可能避免短期的盲目行为,这可能是平衡好自己战略最核心的动力。

埃睿迪最核心的战略就是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寻求行业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现在在环境、工业我们有大量的突破,这也是我们看到的非常欣喜的一个结果,也是我们过去三四年所坚持战略的结果。我们回头看当时三年前定的战略,可能在短期内有反复。但是过了三年看,我们几乎所有的目标都在顺利完成。而且我觉得跟时间做朋友,也是我们非常好平衡的方法。

程艳玲:时间会给我们一个交代。总结一句话,就是吴总在之前”人民匠心”论坛上提到的一点,我们是会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的平衡。作为一个企业,或者是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来讲,情怀很多时候真的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你走得更稳,更远,让你目光更长远。非常感谢吴总今天跟我们交流的内容,这些内容我相信不光是对于我们大数据产业,其实对其他的一些创业公司也会有一些启发。感谢大家关注我们今天的对话,谢谢大家,再见。

吴奇锋:谢谢大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