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岂能放任自媒体“以谣生利”

怎样做自媒体最“赚钱”?近日,一则长篇报道揭露了某些地产自媒体年入千万的“生财之道”:打着为粉丝维权的旗号,干着敲诈勒索的营生,不但定期收取企业“封口费”,还隔三差五组团精准打击。企业深恶痛绝这些黑社会般的行径,但受制于“黑料”传播之迅速与维权效率之滞后,又不得不乖乖花钱消灾。

这波操作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更让大家直观看到信息发布门槛无限降低之后的巨大负面效应。犹记互联网诞生之初,许多人都沉浸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欣喜中;自媒体的兴起,更让人寄望所谓草根表达。只可惜,现实远不如预想般美好,“麦克风”里传出了大量劣质信息,自媒体生态圈俨然一地鸡毛。当人们尚不能完全识别产自暗黑流水线的谣言、“洗稿”产业链上的爆文之时,拿人钱财搬弄是非的“黑公关”、夸大效果的商品营销、敲诈勒索的“有偿不闻”已大行其道……劣质信息如病毒般,变种不断丰富,传播也越来越快。

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能让小道消息满天飞。网络空间变身信息垃圾场,害莫大焉。调查显示,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比真相快6倍,而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人性有关”。事实上,在诸多劣质信息中,我们总能看到“迎合”的影子,甚至有人错误地提出,一个好产品应满足人性的“七宗罪”。迎合与被迎合的恶性循环,正在将传播的底线越拉越低,那些向企业“敲诈勒索”的自媒体,收割着至关重要的关注和专注,又何尝不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理性与善意。

在“求关注大战”日渐白热化的年代,我们更需看清媒体的行为边界。事实证明,任由信息泥沙俱下地呈现于公众之前,毫无选择、毫无门槛,那多半会杂草丛生。提供内容服务,并非信手拈来之事。无论何种媒介形态,无论网上网下,只要是向外界传播信息,只要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就必须讲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对于信息的适当包装当然必要,但绝不能以突破底线、违法乱纪之举吸引眼球。一个合格的信息发布者,必须对笔下的文字负责,对每一位读者负责,对文章的影响负责。在这一点上,自媒体与机构媒体,不应该有任何分别。

管好泛滥的劣质信息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管”的举措多限于删帖、封号等“事后管”。管理的滞后,往往超过了网络传播的“黄金48小时”,“对号不对人”的处罚远谈不上彻底,让信息病毒随时可以另起炉灶。期待管理者拿出效率与力度,拿出预见性,还网络一片清朗空间,还人们的视野一片澄澈。(胡宇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