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勤俭节约意识。
随着治理力度加大,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仍然通过各种形式改头换面,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由于在校学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很容易陷入不良网贷的风险当中,面临暴力催收、不良信用记录、走向犯罪等风险。
与过去不少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学习费用不同,因为有了国家助学政策的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开支不再是大问题。这两年媒体报道的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实际上鲜见因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因为盲目的超前消费。比如媒体报道,一名喜欢交际的大学生,从进入大二开始三天一趟KTV,五天一桌下酒菜。
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生要面临各种消费刺激,吃穿、娱乐、交友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甚至是攀比式消费。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基本的生活费远不足以支撑无底洞式的消费。而网贷平台以及花呗、白条等借款平台门槛较低,为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提供了便利,也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超前消费习惯的养成。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很可能像吸食毒品一样上瘾,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渐成趋势。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即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说,超前消费透支的不仅仅是金钱、是信用,更有可能是未来。当大学生因为超前消费陷入还款危机时,或者向父母寻找帮助,或者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继续从别的借款平台借钱,或者独自承受,面临被暴力催收的风险,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应对方式,都意味着当事人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学习和生活都将受到影响,甚至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逃避现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损害在校学生的权益,同是也扰乱了高校育人生态。
大学生超前消费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09年,央行为防止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就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其保护学生、限制过度消费的意图非常明显。然而,由于大学生超前消费需求旺盛,大量面向在校学生的不良信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花呗等正规信用贷平台在高校学生中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
鉴于此,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超前消费,背后是消费观念出了问题,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茫然无知,对网贷风险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不良网贷的甄别抵制能力不强,从而容易将自己暴露在金融风险当中。
当然,更重要的是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如何在90后乃至00后大学生中产生实际效果,帮助他们培养勤俭节约意识,量入为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科学、理性消费,而不是走过场、浮在表面。(杨三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