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黄海波澜壮阔。在山东半岛,青岛的名字格外响亮,这是全国少数既是副省级又是计划单列的城市,经济总量不仅位列山东之首,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作为驱动青岛市经济的发动机、引领创新的示范区,青岛高新区从1992年开始就勇当重任,肩负起引领青岛市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从一片盐田滩涂,加速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经济繁荣、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科技城。
青岛汇智桥之畔
中科青岛研发城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
青岛高新区国际机器人展示中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也是青岛高新区批准成立26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尚立群表示,园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2311”总体工作思路,发挥在山东半岛自创区建设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砥砺奋进二十载
创新发展铸就辉煌
1992年,对于青岛高新区而言,是一个令人记忆犹新的年份。那一年,国务院集中批复了多家国家高新区,青岛高新区赫然在列。从那时起,青岛高新人就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科技驱动经济发展,如何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路径。
尚立群说,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浪花卷起的那一瞬间。但对于青岛高新区而言,却是一段书写了无限荣光和骄傲的创业史。26年前,一粒“高新”的种子在这里试种;如今,一擎“火炬”在这里熊熊燃烧,青岛高新区这片土地成为拓荒者挥洒热情、书写创业传奇的热土,更成为其承载希望、成就梦想的精神家园。
回顾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创立起步阶段(1992-2005年)。诞生时的青岛高新区主体布局在崂山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先后引进培育了海尔、朗讯、山东东软等一批骨干企业,海尔中央研究院、一汽研发中心等一批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研发中心相继入驻,初步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生物制药、新材料、软件等产业为骨干的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是拓区重建阶段(2006-2011年)。2006年,经科技部批准,青岛高新区开始筹划在胶州湾北岸扩区重建。2008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新的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开发建设,协调指导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青岛市南软件园,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其中,北部主园区规划面积63.44平方公里。
这一阶段是青岛高新区“二次创业”期,实现了用最先进的理念布局高端产业,汇聚创新元素,实现弯道超速、跨越发展。
三是产业集聚阶段(2012-2016年)。201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红岛经济区,与青岛高新区一套机构、两套牌子,管辖青岛高新区主园区、出口加工区(2016年底划转青岛保税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陆地面积167平方公里。
2015年,青岛市政府在“一区五园”的基础上,将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和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青岛高新区范围,形成在“一区七园一带”的发展格局,调整后的青岛高新区开发面积达327.756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青岛高新区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等历史机遇,研究确立了建设“蓝色高新区”的目标,稳步推进产城一体、创新驱动、人才先导、金融助推、全球链接五项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快速形成“1+5”主导产业集群。
四是跨越发展阶段(2017至年今)。2017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北岸城区“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建设品质活力城区”的历史使命。青岛高新区全面提出“2311”总体工作思路,即:确立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2大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育成、全域统筹“3大战略”;扎实推进软件信息产业育成等“10大工程”,每年抓好“100个重点项目”,力争在国家自创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驱动器和示范区。
这一阶段,青岛高新区不管是产业、创新创业、体制还是民生等方面都在加速蝶变。
产业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产业是立区之本,这一点历代青岛高新人都深谙此道。尚立群说,26年,青岛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已从过去只注重体量到现在更看重创新能力,从过去引进低端生产加工型产业到现在挑选高端研发型的产业蜕变。“这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一脉相承,也是目前国家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科技实力的代表,机器人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拥有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则更是一个高新区的实力体现。
在青岛高新区机器人展厅,记者就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有的是服务机器人,有的是工业机器人,它们都能灵活、准确无误的完成指令。
据介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了包括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日本不二越、沈阳新松等国内外大型机器人企业,同时本土的科捷机器人、宝佳自动化、诺力达智能科技、星华智能装备、北洋天青、里奥机器人、通产智能也在园区的扶持下茁壮成长。
这些产品涉及焊接、冲压、码垛、上下料、机械加工、水下搜救、运输、清洗、康复、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占青岛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
2017年12月,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获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2016-2018年连续3年获得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共同颁发的金手指奖·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
然而,青岛高新区仍不满足于现状,还将全方位营造链式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集聚产业创新优势资源,让机器人产业成为青岛高新区的名片。
2018年6月9-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市举办,再次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青岛本土企业的参与也为此次峰会贡献了“青岛力量”。
青岛高新区本土企业中译语通在此次峰会上大放异彩。“我们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联合国在中国惟一的语言服务提供单位,为各成员国之间便捷的交流提供了保障。”中译语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吕洲自豪地说,中译语通还先后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青岛世园会、APEC组织会议、G20会议提供了服务。
“公司将传统翻译服务与现代语言科技相结合,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量身打造集口笔译(同声传译)、机器翻译、远程电话口译、跨语言大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线上线下、多语种、全领域综合语言服务解决方案。”吕洲表示,他们还将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承接并实施国家“跨语言大数据工程”,在青岛高新区打造服务全球的“跨语言大数据产业基地”。
中译语通只是青岛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缩影。另外,青岛高新区还依托“企业+高校”的大数据联合创新平台,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自清华-青岛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落户青岛高新区以来,已与青医附院、中车、海尔、海信等众多岛城企业展开医疗大数据、高铁运营大数据、精准营销大数据等10多个技术层面的对接,并面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研发的人才团队和初创期企业进行扶植和孵化,加快实现产业化。
为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青岛高新区还依托中国移动青云数据中心、华为、百度、微软等龙头企业的牵引效应,在园区内布局了集大数据存储、数据通讯、云计算和产业数据库等模块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百度系”“华为系”“中软系”等软件产业集群,涉软企业达900多家,预计到2019年,引进培育年收入亿元以上项目8家,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尚立群表示,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正突出产业培育,加快聚集高端项目,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软件信息、医药医疗、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六大产业。
持续完善双创生态
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借助海尔的品牌影响力,我们获得了其他孵化基地所无法提供的优势资源,这也是我们企业在短时间内得以发展壮大,并且能够在四板挂牌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尔海创汇高新区孵化基地入驻企业青岛多啦爱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2016年4月19日,海尔海创汇“创业+”孵化基地正式在青岛高新区揭牌并投入运营,优秀的孵化基地经营经验和常年打造的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资源多方共享共赢生态圈,让如今的孵化基地内“百花齐放”。
海尔海创汇“创业+”孵化基地只是青岛高新区创业孵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出台了《青岛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管理办法》,研究探索孵化载体补贴“拨改投”机制,为各类孵化载体区级认定及健康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发布《青岛高新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申报审批流程、监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专项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保障;出台《青岛高新区孵化载体运营绩效考核评分实施细则》,加强孵化载体招商引资和项目培育奖补力度,引导孵化器“做厚、做实”里子、“多出、优出”果子;新出台《红岛经济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青岛红岛经济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若干政策》等创新创业相关政策10余个,为推动项目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同时,青岛高新区积极构筑“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孵化链条。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孵化器约22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16家;2家国家级孵化器获科技部优秀等次评定,占青岛市获评优秀等级孵化器总数40%;一批以蓝贝创新园、工研院等为标杆,能够满足不同成长阶段项目孵化需求的优质孵化载体在青岛高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完善的政策加上众多孵化机构让青岛高新区的双创氛围愈来愈浓厚。
2017年,“创响中国·青岛站”活动集中展示了青岛高新区近年来取得的双创成果。国内外大咖开展了“国际创新转化与产业升级”主题论坛,500余名创业企业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活动。
在“蓝贝创客计划”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全球5大赛区200多个项目参赛,64个项目进入总决赛,47个项目入选“蓝贝创客计划”并落户青岛高新区。
青岛高新区连续3年发布“蓝贝创新创业指数”,2017年举办“蓝贝”创新创业活动周、Intel全国机器人挑战赛、产业精准对接会等高质量双创活动201场,服务企业1049家,服务创客10537人次,形成每周有路演、每月有沙龙、每季有论坛的活跃局面。
2018年,青岛高新区还获得了“创响中国青岛站”及“创客中国”军民融合专题赛主办权。同时,还联合青岛市科技局于9月组织举办2018青岛市“千帆起航加速营”活动,整合海内外优秀资源,搭建海内外优秀创业项目与青岛产业资源对接交流的平台,助力青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依托蓝贝孵化器产业联盟,整合各成员单位资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及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今年上半年举办“蓝贝新春创想会”暨“蓝贝50佳”项目评选、“蓝贝创新投”产业精准对接会、山东电视台“我要上电视”创业项目海选招募、以色列、硅谷、芬兰国际项目路演等高质量双创活动84场,服务创客8717人次,组织79个项目参加第七届科技部创新创业大赛,报名企业数量连续3年居青岛市第一位,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车轮滚滚,呼啸向前。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即将开启,新的目标就要跨越。青岛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三区一中心”(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端创新人才聚集区、蓝色高端产业引领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以先进高新区为标杆,找准差距、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工作效能,扎实开展科技政策先试先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融合等方面工作,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按照1-3年搭框架,3-5年建成标志区,8-10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时序,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争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雁。(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