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家”、“以俭持家”、“俭以养德”、“家和万事兴”……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多年传承历久弥坚的优良家风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动力源泉,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岛市妇联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青岛市“好家风伴我成长”已经选出了百个好家风故事。这些家庭有什么样的传家之风,用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言行?“身体力行”是许多作者提到的关键词。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这些家风故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姥姥的求学路
青岛五中教师 熊文轩
寒气未褪,晨曦微露,弥漫街道,姥姥拎着包一如往常慢悠悠地消磨着时光。擦肩而过的背着书包急匆匆奔跑的少年,姥姥羡慕地定住了脚步,年轻真好啊,舞台延伸无限的可能性。远方路的转弯处是学校,是她一生想迈进的殿堂,梦想在83岁的时候又重回记忆里了,心底深处悄悄坚持让她走过去在门外看看,哪怕摸摸校园的大门也好啊!
“活到老,学到老”是姥姥最常说的一句话,她自言自语着。读书是她一生的梦想。
姥姥家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没有钱能供她上学,只好在夜校蹭了几节课算是上过学了。我小时候问过姥姥,“姥姥,你好奇怪啊!为什么认识字,但是不会写呢?”,幼小的一代不懂得生命的艰难,识字还是她蹭课旁听习得到的,没有纸笔何谈写字呢?一手抚养着五个子女,时代不允许她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姥姥老了,她的梦还在……
街道的对面是一家文具店,姥姥拘谨地不好意思地问老板,有没有写字的东西啊?老板看也不看她,直接问你是给孙子买吧,他们学校都要求这样的本子,随手给她拿了两本。不知所措还在恍惚中的她,指着一排水彩笔小声地问这是什么,老板解释道画画用的,她安静腼腆地挑选了几只最喜欢的颜色,紧紧攥在手里,怕惹来别人疑惑的目光,她像小姑娘一样低着头急促地离开。她迫不及待地回家去,取了楼下刚到的报纸,工工整整铺好书桌,她要做人生的一件大事!她要开始写字了!没有我在家,她不知怎么握笔,只能从报纸上照葫芦画瓢歪歪扭扭东倒西歪,但她还是忍不住笑,如风中摇曳的花瓣,又如荡漾在歌声里的音符。83岁,她要赋予生命梦想的意义,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
晚上我来看她的时候,带来了好消息,更是让她激动的睡不着觉了。“姥姥,下周有家长开放日,您跟我一起去学校吧!”她愣住了“别闹了姑娘,姥姥去学校干什么,净给你丢人了”,她慌张地拒绝我,可又有点心动。“反正都是家长,您是我的家长,听听我讲课没事的”,我早看出姥姥的顾虑,宽慰着她的犹豫,没等她缓过神来“就这样说定了,下周二早上我接你一起去上班”!其实姥爷走后很久,我知道她心里难受,望着望着天空发呆,生活的天平失去了平衡。五十多年的婚姻,围绕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过了一辈子,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可她又想活出自己,人啊……
在外甥女陪伴下,她迈进学校的大门,坐在后面的书桌上,心久久无法平静。讲台上外甥温柔的话语开启了课堂,围绕着她周围宽敞黑板和多彩的颜色,让时间凝固在这里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孩子们沉浸在朱自清和煦春风中,也仿佛让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有了青春的亮色。姥姥从孩子互动的话语中,第一次体验到了知识的快乐,享受着文字图片的欣愉,陶醉在这十几平的空间之中。“同学们拿起笔,我们一起来把读读写写的生字写在书上”
斑驳的树影投在跳动文字上吸引着她。一笔一画地跟第一天入学的孩子一样,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拿起旁边的放大镜,像学生一样,写着那个沉甸甸的“春”!柔光细腻地打在她脸上的时,释放出来是久违的味道,即便它还有些许的陌生,但还是唤醒了她疲惫的四肢,在春日这个字眼的刺激下,伴随着温度的前奏,渐渐地摇动起它那悸动的身躯。洋溢着青春,弥漫着欢乐,彰显着希望!心中有爱,人生何处不花开?生命何处不春天?
姥姥,83岁了,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走进课堂,或许也是唯一一次了。
“活到老,学到老”,谢谢我的姥姥,因为有她的执着和热爱,我登上讲台时也多了一份力量,一份宽慰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