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澜湾艺术公园文化娱乐设施日渐完善

    更新时间:2018-08-14 20:19  

水清海岸

多年以前的青岛高新区还是一片盐田,居民少,文娱设施就更少。冬天晚饭一过,外面天气冷,人们大都在家看电视熬过冬夜;夏天吃过晚饭,居民们最大乐趣则通常是带着马扎蒲扇出门和邻居聊聊家长里短;简单朴素的日子,让人们生活显得有些单调。再看现在的青岛高新区,每到周末到澜湾艺术公园里看展、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饭点过后人才广场上遛弯消食的居民三五成群;社区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更是一拨接着一拨……如今,经过不断发展建设,青岛高新区的文化娱乐设施日渐完善,市民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蓝湾

空旷草地变艺术公园 

2014年上半年,华中路南端东侧,这里还只是一片草地,没有名字,也鲜有人迹。当年9月份,青岛高新区管委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将这里打造成青岛市北部雕塑公园。这座雕塑公园就是现在澜湾艺术公园的前身。为了打造这座雕塑公园,青岛高新区管委邀请青岛蓝色艺谷公共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色艺谷”)负责具体工作,在青岛高新区管委的大力支持下,蓝色艺谷开展了两期国际雕塑创作营,面向全世界的雕塑艺术家征集作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敲定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著名雕塑艺术家的43件艺术作品作为公园雕塑,目前这43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都散落在雕塑园中。 

一走进公园,中门主题雕塑《无形之境》首先映入眼帘,它也是通过雕塑营层层评选而出,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景育民先生的作品,体现了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传统哲学理念。镜面反射着斗转星移,见证着青岛高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穿梭在公园迂回幽深的小径中,周围除了茂密草地和绿树,还有各式各样、新颖奇特的雕塑与之交相辉映,身边来往的游客、市民纷纷驻足合影留念,原先荒无人烟的草地已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蓝湾3

打造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蓝色艺谷总经理赵国禾介绍,2014年11月,作为澜湾艺术公园内的澜湾艺术小镇动工,次年底前竣工。目前走进公园看到的14幢洁白简约的建筑,就是小镇主体部分。其中包含一座美术馆、一座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一座儿童培训中心和11间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建筑面积达9000平米。美术馆自2015年底正式启用,共举办了三十余场展览,其余时间还用作中小学课外艺术实践培训、公开课场地。 

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去年在以承办AFC嘉年华·中国青岛——“艺术中的自然”国际美术展为契机正式启用。在这次活动期间,他们通过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倡导民众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相当一部分收入捐献给当地动植物保护协会。此外小镇还承办了艺术与科技——意大利当代艺术展、经典之路——崔晓东山水画展等多项展览,致力于打造成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艺术表现应该更接地气 

去年年初,“文化寻根”红岛传承记忆图片实物展在澜湾美术馆举办,活动征集了大量反映青岛高新区几十年来时代变迁的老照片、老物件。活动现场,来自各街道的村民们纷纷踊跃参与,讲述自己和这些老照片、老物件之间的故事。后来当地好几所学校也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感受老一辈的艰辛生活,后续还举办了征文比赛。 

谈起本次图片实物展,赵国禾感触颇深,他说:“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总是给人一种‘艺术殿堂’的印象,使观众产生强烈距离感。以观众为中心,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创作 

截至目前,澜湾艺术小镇的11间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全部由雕塑、油画、陶艺、木艺等艺术家入驻,成为他们创作、展示、交流的场所,市民可以前来免费参观 ,并且还可以和艺术家进行近距离互动。日前,记者走进艺术家谭鲁的工作室,谭鲁随后和记者聊起了在小镇的生活状态。“我家在市里,每天除了堵车还是堵车,我这个人脾气有点急,在那种浮躁环境下根本没办法画画。后来就把工作室搬来了这边,这里空气好节奏慢,一过来就觉得身心放松下来了。”谭鲁表示,艺术小镇里展馆资源丰富、功能齐全,艺术家工作室之间都离得很近,平时和同行切磋一下也很方便。

延伸:

打造高新区文化领域新名片 

赵国禾表示,作为青岛高新区的文化产业基地,小镇将把成年人书法培训课堂、艺术进万家大讲堂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进一步丰富居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届时,活动在公园举办,市民可以免费前来参观体验、培训学习,更近距离地接受优秀文化熏陶。今后,这个公园还将在青岛高新区管委支持下打造“澜湾艺术节”品牌,通过各类展览、活动的举办,使其成为青岛高新区文化领域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青岛高新区将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设施、文化景观和文化活动品牌。未来还将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将其打造成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品质之城。(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