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为推动治理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市近日出台《青岛市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实施依法治理提升工程、交通组织提升工程、交通建设优化工程、交通结构优化工程、交通文明提升工程。根据《方案》,到2020年将实现文明守法意识全面提升,城市主干路机动车交通守法率达到95%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守法率达到90%以上;道路通行更加有序顺畅,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和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科学渠化率均达到95%以上;道路交通出行更加安全;绿色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道路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城市停车设施持续增加。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实施五大工程
依法治理提升工程
《方案》规定,在法律授权范围做好制度建设工作,解决超标电动自行车和低速电动车管理难、停车设施配建不足等交通顽症难题。开展联合执法,清理整顿“马路市场”、占路经营,清查整改广告牌、管线、树木及其他遮挡交通设施植物,全面解决停车设施挪用、占用问题,严厉打击违规占道施工和挖掘道路、违法生产销售违规超标电动车辆和拼装改装车辆等行为,净化道路交通环境。持续开展常态化交通违法整治,以城市中心区、核心区为重点区域,严厉打击闯红灯、套牌假牌、酒驾醉驾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组织提升工程
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交通状态感知、高清视频监控、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等基础系统建设;创新应用汽车电子标识、缉查布控、事件检测和交通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信号控制自动调整、交通违法行为自动监测、路况信息自动发布。强化交通出行诱导服务。推动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建设,将停车场信息接入作为停车场备案管理条件,促进“互联网+停车”发展,方便群众在线查询和预约停车泊位。加快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以“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指挥中心为依托,以构建现代警务机制为方向,以强化路面勤务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路面勤务模式,积极构建合成化警务运行机制。组建夜勤巡逻中队、夜查机动小组和常态异地执法巡逻小分队“三支夜勤力量”,建立节假日机关夜巡警力、事故应急夜巡警力“两支支援力量”,细化“巡逻+整治”勤务时段,强化巡逻里程、隐患排查、行人和非机动车查处、接处警数、重点违法整治等五方面考核,全面提升夜间管事率、快速反应力和道路管控力。
交通建设优化工程
推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布局和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级配,打通“断头路”,提高城市路网通达性。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大次干路、支路、街坊路建设和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新建住宅小区街区制,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不断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开展停车资源普查,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结构。根据路外停车场增量,逐步减少道路停车泊位。制定、完善停车场配建标准,分类确定公建设施的停车配建比例,适当超前配建,缓解停车压力。加快停车场建设进度,优先以商贸区、医院、学校、集中居住区等区域为重点,挖掘用地潜力,在内部和周边区域增建停车设施。鼓励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推广分时停车、错时停车、分类停车以及差异化停车收费等措施,提高停车设施周转利用率。
交通结构优化工程
加大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力度。落实公共交通系统用地和资金保障,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实现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提高城市道路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比例,加强公交首末站和公交停车场建设。完善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基础设施。科学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推广设置安全岛、行人驻足区等二次过街安全设施和行人过街信号灯。在人流密集区域结合周边建筑、公交车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统筹规划和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形成连续、贯通的步行连廊。规范非机动车通行停放秩序。加强电动自行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的通行和停放管理,结合区域综合运输发展水平,合理设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和公共自行车的投放规模和停放站点,完善配套管理设施,规范通行停放秩序。
交通文明提升工程
加快交通出行领域信用记录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整合机动车驾驶人及所有人基本信息、交通失信记录,生成文明交通信用记录档案,依法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管理。依法将文明交通信用与职业准入、个人信贷、车辆保险、评优评先等挂钩,对交通失信行为人实施相应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