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青岛打出政策"组合拳"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8-07-30 09:29  

成果转化展。

一场科技成果转化会,能让一条鱼 “游”出亿元产值;一场科技成果转化会,能让一个技术获得众行业的认可……日前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为贯彻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要求,实现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今年,市科技局在全市首次组织开展了全要素、广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按照行动方案,强化政策支持,形成政策“组合拳”,保障行动持续开展。

一条鱼“游”出亿元产值

不久前,在岛城举办的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中科院专场,西南交大青岛研究院一支科研团队带来的 “新型育苗技术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南方一家水产公司的青睐,双方计划在3年内实现海产品新品种累计养殖面积1.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

过去的一年里,类似的科技成果转化会,成为岛城推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大院”的杀手锏——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成果发布、专题推介、对接洽谈等活动共计124场,参加单位近600家、人员超过4000人,发布成果700余项,达成合作协议112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0亿元,同比增长22%。

“一系列专业性对接活动,密度之大、规格之高、项目之多,引来各方瞩目。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颁布新政策,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青岛打出 “组合拳”,让科研“创新花”结出经济“发展果”。

勿让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李沧院士港、中国重汽青岛重工、西南交大青岛研究院……我市是省高校密集区之一,但在之前,不少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并不算太高。

为解决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本地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低等“瓶颈”问题,市科技局瞄准问题根源,强化顶层谋划,加强宏观统筹。一方面,出台 《2018年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开展综合性成果交易、高校院所成果推介、重点企业精准对接、中介机构对接服务、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科技招商、线上常态化成果发布等7大板块20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促成一批前景好、收益高的技术成果项目落地转化。

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根据行动方案及时征集更新活动信息,每2个月发布一次活动信息,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既便于全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对接活动,又便于组织单位及时掌控和总体调度。

前段时间,市北区举行新旧动能转换招商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会,引进中星微电子公司与青岛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城市治理与智能化研究院。高新区举办企业开放日暨产业载体招商推介会,光电院、智能院、声学所、软件所分别与航天半导体所、中国重汽青岛重工、西南交大青岛研究院、青岛猎城商务签订合作意向。即墨区引进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创新团队项目、成会明院士团队项目。胶州市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施瓦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英国尼康水净化处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防止成果转化“只走一公里”

对不少科研人员来说,许多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市场化的距离往往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只走了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从提高供需两端的积极性入手。

针对此问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红娘”作用,协调供需双方合作。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邀请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应用研究所10余位技术专家,与市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对接,现场达成6项合作意向。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科技金融专场活动6次,“投保贷联动”等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得到了有效推广,上半年发放贷款4100万元。橡胶谷集团公司组织2018年第六届PMC大赛俄罗斯海外赛,征集项目68个,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科技型企业立足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关键和瓶颈技术问题,采取校企合作等形式,与高校院所点对点精准对接。海信网络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市交警支队共建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智能交通管控能力。海信医疗有限公司与青大附院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数字诊疗装备开展深度合作。海尔智能公司与上海大学进行全面合作。海通机器人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将挂牌成立“机器人产学研合作基地”。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