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常说,
喝杯啤酒,咱们就是好朋友。
最美好不过青岛的夏天,
挥汗如雨后的小凉风,冰啤酒,
霓虹初上,你们在身旁,
用袋子打啤酒,是青岛人特有的骄傲
青岛话里“喝”的发音是“哈”,哈啤酒是青岛人骨子里的文化,仿佛整座城市的空气里都弥漫着啤酒的清香。
当然,还有最特别的——用塑料袋装啤酒!
还记得小时候,用塑料袋装着的散啤,是老爸夏日的最爱,而如今,这已经成为青岛的城市符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岛市民只有在国庆和春节才能凭副食品证购买到供应每户的5瓶瓶装青岛啤酒,而散装啤酒消费则不受限制,所以当时青岛市面上就流行过用大粗白碗和罐头瓶喝啤酒的潮流。
八十年代初,把酒拎回家的工具多是水壶(青岛话,燎壶),暖瓶。
“啤酒装进塑料袋”的现象在随后三四年的时间里,逐渐成为青岛闻名全国的一大怪,也成为外地人来青岛在街头巷尾感受到的最生动的岛城土著文化。
很难知道发明袋装啤酒的人是谁,只是有人依稀记得它是八十年代初从四方长途站那一带兴起来的,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着塑料袋装啤酒。
青岛人为什么要把啤酒装进袋里?
便利?潮流?创意?
很多人只是从表象看待青岛人“用袋子打啤酒”,却忽视了最正确的角度,并不是所有的啤酒都能随随便便装进袋里,袋子里装的大多是当天生产的原厂鲜啤,所以味道更纯正更冰爽。
在青岛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男女老少们拎着袋装散啤款款而行,急性子的拿根吸管,直接插到袋子里就喝起来。
“这是当地的一种吊瓶,专治你这种情绪病。”
“就喜欢看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夏天燥热的夜晚,喝上这么一袋,怕是多大的烦闷都会涤荡而尽。这哪是什么冰啤酒,这简直就是神仙水!
现在装酒袋儿也升级了,很适合招待外地朋友,倍有面子!
来青岛,一定要多喝几种啤酒,原浆、纯生、黑啤、IPA......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味道。外地朋友们都很羡慕的说:你们青岛人能天天喝上醇香的鲜啤酒,真幸福。”
青岛人哈啤酒怎木哈?
青岛人哈酒,不太讲究环境,图的就是个尽情放松。
说起青岛人喝酒,有个不是贬义词的词叫酒彪子,特点是能哈,五六瓶最多算打底,十几瓶也跟玩似的。
在离青啤一厂1.2公里远的营口路,有一个壮观的啤酒屋群,因为这儿是老青岛扎堆哈酒的地方,而且基本通宵营业,所以也被称为“酒彪子一条街。"
酒彪子一般哈滋了都很杠杠,不哈酒我是青岛的,哈完了青岛是我的。
往往有这么几种表现:
烂醉如泥型,要人扛着扶着打的送到家。
兴奋型,喊着继续嗨,结果最先哈躺下。
煽情型,哭诉着各种,第二天什么都记不起。
这也成了小哥小嫚儿,老婆汉子干仗的导火索。
“昨天把我给哈踢蹬了。”
“你总目成天耍乌兰。”
"还剩这么多酒,你养金鱼啊。"
“白叨叨,快哈了”。
青岛人喝酒,不怕你喝醉,就怕你不尽兴。
好酒配上好肴才是王道,青岛人哈酒通常会在市场上挑选一些虾、海蛎子、蛤蜊这样的海货,拎到啤酒屋,付点加工费让老板给加工一下。
有酒有肉有朋友,
啤酒带给青岛人金不换的惬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