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出路》给人的观后小感

核心提示: 订阅有意思吧,每天意思一下~

来自有意思吧(www.u148.net)

《出路》是一部还未上映的纪录片,前后跨越七年时间。

内容是讲三个身处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起点的孩子的故事。

我看了不到十分钟预告,感受颇深,不由让我想写点东西!

01 

马百娟,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十二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她的梦想是长大了去北京上学。

她所待得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五个学生,家里住窑洞,一家全年开支不超过五十块钱。

五十块,可能就是城市众多人的一顿饭钱而已,可这却是她们家一年的花销。(2008年)

我想马百娟的梦想就像她在影片中读的那样吧: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真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可现实生活是她每天很早起来,倒一碗热水,拿出前天的馍馍,泡在碗中,这就是早饭。

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喂猪,做饭,还要经过一个很长很陡的坡去收糜谷,而这对于她来说,都习以为常。

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可能在她们心里觉得那儿的学校是全国的顶尖学府,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她很努力的读书。

02

徐佳,一个城镇青年,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他生活在一个城镇,是很普遍的农民工孩子,父母文化不高,用力气挣钱,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学习,不要再跟自己一样那么辛苦,他也很努力学习,考所大学,以完成父母的愿望。

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也是他们脱离原来道路的唯一出路。

03

袁晗寒,一个拥有着北京户口的姑娘,十七岁从美院附中退学,她崇尚自由。

她的梦想很多,排话剧,画画,开过酒吧,当过营业员,她在用大把的时间来享受她的自由空间。

对于未来,她没有想过太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她的愿望很简单,也是大多数城市生活中孩子的想法,饿不死就可以,不追求很高档的生活,只要舒服即可。

04

15岁的马百娟并没有继续上学,小小年纪的她可能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出去找工作,可是年龄太小,用工单位不收。

看着画面中她一个人坐在桥上,虽然猜不到她在想什么,可我还是想念故事开头中,那个用着不标准普通话说着“我想去北京上学”的小姑娘。

马百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她的思想及观念都是周边人带给她的,而周边人的思想又是上一辈人传下来的。

在他们的世界里感觉女孩子,不管上多大的学,做多大的事,长大后就是“别人家”的,而在这个所谓“别人家”的女娃身上,没有必要投入太多,养大,嫁人,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05

徐佳,马上面临毕业,因为所在学校非211,找工作时有些坎坷,可是他带着父母亲的期望在一次次的复读中上了大学,然后顺利毕业,找到了可能对于他来说是比较还不错的工作,慢慢的正在向着他的目标前行。

袁晗寒,后期去了德国进行了深入学习,空闲时间很多,可以做很多她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

故事的结尾,马百娟没有逃离那个地方的束缚,走上了老一辈的道路,结婚生子;徐佳,毕业工作后,跟女友结婚,两人为着生活还在努力;袁晗寒,自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06

有很多人他们的起步点可能就是马百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城镇,上了高中,考了大学,他们也从心里羡慕袁晗寒那种衣食无忧,从小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可他们肯努力,并且也在努力,努力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跟马百娟一样,一辈一辈重复着老一代的生活。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念书、工作、结婚、育子,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大体轨迹。

可是,如果有能力可以在这既定轨迹里稍微变换花样,让人生可以丰富一些,便是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如果再能不按既定轨迹,忽略世俗的声音,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就是走出了困境,也是自己的出路。

我曾经跟朋友及家人聊过相应的话题,如果下一辈真的学习不好,该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把他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给他一到两年时间,让他去大的城市见识一下新世界,学习新东西,不为别的,只为让他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多一些见识。

你不要把他束缚在小圈子里,你要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你应该多看看,看到的多了,选择多了,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未来,你会划分的更加合理,对于未来,也会有自己的憧憬。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是没出息,从而说他这辈子都会没出息,出息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他以后的路,你给他一个相对宽阔的视野,让他可以放开眼界,从心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一步步的努力,从而实现,这才是出息!

就像纪录片开头那幕,马百娟一家人走在陡坡上,长长的陡坡看似没有尽头,可只有努力了,你才会知道,终点并不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