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故宫文物医院魅力在其附加值

核心提示: 故宫文物医院走红在意料之中,魅力就在其提供了附加值。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和宣传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故宫文物医院将于近期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当天故宫文物医院迎来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首次试行开放;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经过层层筛选和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

对于文物来说,这真是一个最好的季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迎来了“国际博物馆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现在不仅是文物红了,存放文物的场所红了,连修复文物的人也红了。很难说谁蹭了谁的流量,相互之间更多是相互成全的关系。

去年下半年播出的《国家宝藏》,收获了粉丝无数。这档节目的走红,固然有精心编排乃至明星参与的原因,但这更多只是一个切入点,更重要的还是文物自身。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与文物对话也是与历史对话。如果不是文物本身有魅力,怎么可能成为“流量收割机”。一个事实是,这档节目结束后,很多人根本不记得有哪些明星参与,却对国之重器念兹在兹。就连很多小孩子,也对文物心向往之,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此前,还有一档与文物有关的节目成了爆款,这就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既没有明星加持,也没有绚丽舞台,讲述的只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生活。这些文物修复师本身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离奇的经历,纪录片也没有刻意采用讲故事技巧,可就是这样,还是打动了很多人。其走红更多是口口传播的结果,引发的是井喷式口碑传播效应。

分析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走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从这些文物修复师身上看到了文化气质。无论外部世界多么浮躁,他们始终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工匠精神,有一种仪式感。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每一种行业都应有自己的气质,这些文物修复师呈现出来的状态,如同浊世中的一汪清流,正是人们希冀的“文物范儿”,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人们。

现在,故宫文物医院也对外开放了。如果说故宫文物更多展现的是过去时,那么文物修复展现的则是现代时。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讲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修复受到欢迎的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观众既对文物感兴趣,也对文物修复工作感兴趣,还对文物修复师感兴趣,多样化需求得到了多元化满足。

虽然迎来了一个好时代,但与“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在人们心中发芽,其实还有一段距离,缩短这个距离,固然需要讲好文化和文物的故事,包括用创新手段,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但绝不仅仅于此。文化与文物之所以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因其有着多重价值,包括从事文化与文物的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整个文化与文物系统,应该努力提升附加值,通过自己的行动与状态,让人们看到什么才是文化气质,什么才是文物的活化传承。把文物与修复师放在一起,才真正看到了“附加值”。

故宫文物医院走红在意料之中,魅力就在其提供了附加值。当文物工作者具有文物范儿,让人们感受到岁月静好时,才会真正迎来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大时代,这同样适用于整个大文化。而就目前来看,这是一个薄弱点,是一个有所忽视、亟待补钙的地方。(毛建国)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