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
到202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5月29日,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发布《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 (2018—2021年)》,绘就了未来三年青岛旅游的发展“蓝图”。
流光溢彩浮山湾。青岛观摄影师 王华 摄
依托青岛“山、海、湾、河”旅游资源禀赋,我市旅游将重点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及融合创新旅游、输出服务旅游五大发展方向,并构筑“一带一轴,三湾三山,组团发展”的新型发展空间,形成“城乡统筹、海陆联动;项目支撑、要素配套;集约集聚、组团发展”的全新旅游产业格局,整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旅游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崂山巨峰景观。青岛观摄影师 纪春章 摄
《规划》结合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时代、新旅游、新获得”“全域旅游、全新追求”等旅游营销主题,紧紧围绕“把青岛打造成为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到2021年,我市力争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业综合财税贡献率达到8%以上,进一步将青岛打造成可深切感受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诗意畅游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可完美体验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纲要解读:
可深切感受 可诗意畅游 可完美体验 可深情触摸
——《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解读
目标: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
我市旅游业发展将把青岛打造成为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作为最终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构筑起“全方位拓展、全要素配套、全时空体验、全产业融合、全业态创新、全城市共建、全社会共享”的全新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城旅一体、主客共享、全域发展、居旅相宜”。到202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业综合财税贡献率达到8%以上。
定位:重点突出五大发展方向
确立了五大发展方向: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及融合创新旅游、输出服务旅游。
青岛“最美滨海步道”崂山段西起麦岛路,东至八水河,长约33.4公里。记者 刘栋 摄
滨海旅游度假带,将以胶州湾群、灵山湾群、鳌山湾群为支撑,全面提升凤凰岛、石老人两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田横岛、琅琊台、灵山湾、大沽河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国际邮轮港、青岛湾老城区、历史文化记忆片区、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旅游带、世园都市生态新区、沙子口海滨、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鳌山湾生态新城、鳌山湾未来城、田横岛旅游度假区、红岛“文化旅游海岸”、胶州华红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区域的度假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重点打造疗养度假、养生度假、滨海度假、体验度假等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海洋休闲旅游,将在统筹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升级海洋旅游装备的基础上,形成海上旅游、海岛休闲和滨海度假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客源共享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
品质乡村旅游,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重点发展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历史民俗等六大类产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打造精品项目,推动新业态新产品,拓展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吸引力和综合价值。
青岛大沽河旅游度假区。资料图
融合创新旅游,将打破封闭的自循环发展道路,全面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转变,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会展、体育、医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健康、金融、科教、航空等领域的合作渠道,不断衍生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
输出服务旅游,将集聚优势旅游产业要素,培育壮大青岛龙头旅游企业,借助青岛在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运营、酒店管理、接待服务、标准规范等方面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培育输出服务旅游动能,打造输出服务旅游品牌。
格局:一带一轴、三湾三山 、十五组团
依托青岛“山、海、湾、河”旅游资源禀赋,新的规划中,我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构筑“一带一轴,三湾三山,组团发展”的新型发展空间格局。
“一带”即青岛滨海旅游带。要求提升主城区传统滨海旅游品质,大力拓展东、西海岸及胶州湾北部滨海旅游发展新空间,重点布局发展各类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海度假黄金旅游海岸。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贝壳桥入夜后灯光璀璨。青岛观摄影师 刘宝喜 摄
“一轴”即沿大沽河生态旅游轴带,建设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长廊,大力发展生态游、体育游、文化游、农业游和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辐射打造青岛北部休闲旅游聚集区。
“三湾”是以胶州湾群、灵山湾群、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西部湾城、东部湾城三大城市旅游核心区。三湾联动,陆海统筹,构筑三足鼎立的海湾型旅游中心格局。
“三山”则以崂山山系、大小珠山山系、大泽山山系三大山系为主,改善旅游生态,美化景观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构筑青岛市全域旅游三大山林山地支撑区。
“十五组团” 则是在“一带一轴、三湾三山”总体旅游空间布局框架下,构筑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十五大旅游组团。
协调:培育出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
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按照生态景观优良、资源丰富集聚、配套基础良好、基本要素齐备、功能相对集中、特色比较突出、辐射能力较强等基本要求,规划首次提出规划发展十五个全景式旅游特色组团,培育出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助力“三湾三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五大旅游组团”具体是指:胶州湾东岸滨海旅游组团、胶州湾北岸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东部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西部滨海旅游组团、西海岸山地旅游组团、即墨滨海旅游组团、崂山风景区旅游组团、崂山王哥庄健康城旅游组团、世博园山地旅游组团、城阳夏庄—惜福山地旅游组团、胶州洋河山水田园旅游组团、沽河生态中心旅游组团、平度大泽山旅游组团、莱西湖旅游组团、莱西姜山湿地旅游组团。
“十五大旅游组团”空间关系,是在“一带一轴,三湾三山”大旅游空间基础上,依托不同组团的生态环境禀赋,组合形成山+海+城、河+海+城、山+河+城等差异化旅游组团空间,同时以滨海组团辐射内陆,形成海陆联动格局;以滨河组团辐射城郊,形成城乡统筹态势,全面带动提升旅游产业化、社会化、共享化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
服务: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
旅游精细化服务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规划指出,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将以游客与居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立足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让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更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旅游业共建共享新格局,将青岛发展成为一个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优质旅游城市。
一是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转型升级,打造一个覆盖全域、全面畅达的“快行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为游客及市民提供全域便捷的旅游交通体验。二是通过优化线下旅游服务中心布局,打造线上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旅游业态建设,升级旅游公共信心服务体系。三是通过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构建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健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进一步密织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服务网。四是通过推动旅游惠民让利,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推动旅游创新创业,构建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五是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置机制,完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形象:可深切感受 可诗意畅游 可完美体验 可深情触摸
讲好青岛故事,讲全青岛优势,讲足青岛能力,彰显青岛形象。在规划中,我市进一步明确了青岛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即将青岛打造成“可深切感受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可诗意畅游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可完美体验的国际性港口城市” “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旅游旅游品牌营销上,我市将进一步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追梦青岛”主题形象为主打品牌,传承城市人文自然内涵,彰显多元化旅游资源特色。围绕主题旅游品牌,打造包括“海洋之都”“帆船之都”“啤酒之都”“文化之都”“浪漫之都”“休闲之都”“影视之都”等系列子品牌,将“青岛啤酒的故乡”作为面向国际市场主打品牌。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主体、品牌主旨、产品主打”原则,注入现代旅游元素,实现青岛旅游形象的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贯通,持续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扩大青岛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 胡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