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不知道有一部叫《泰囧》的电影的时候,我看过一部叫做《民兵葛二蛋》的电视剧,也看过黄渤在电视台节目的演出。那个时候,我就明白《泰囧》在票房上如此牛的原因了。
这是一个属于《泰迥》所隐喻的时代,准确地说是黄渤的时代。这几年,已经真真切切了。
说一下我看黄渤的感受。长得有点土,同时眼睛、表情等很搞笑,让人看着忍不住发笑,同时,又可以笑得肆无忌惮,安全,放松,而且不会去想什么苦逼的人生,也不会去思索什么意义。好,够了。这就是《泰囧》成功的秘密。
因为最大的秘密是:在这个时代,人们骨子里最渴望的,就是一次心理上极为安全的放松,不会去和别人心理竞争,也不会去鄙视别人。欢乐,纯粹的欢乐。
冯小刚《1942》失败的地方就在于:在大家本来就很痛苦的时候,它还让大家重温一次痛苦;大家不想去思考什么的时候,它还让大家去干。
江南style之所以流行,被普遍模仿,也是因为鸟叔的形象。
如果是当年卖唱的旭日阳刚之流来玩,也许会流行,因为大众会寄托同情,但是,绝不可能被普遍模仿,因为在心理上,大众对于这类“农民工”形象是居高临下的,模仿意味着把自己的地位拉低,事实上,大家害怕沾上他们。如果是高帅富形象呢?一样,也许会流动,但也绝无可能被普遍模仿,因为对于大家来说,这类形象可望不可及,模仿在心理上等于承认了自己地位的低下。
就是说,这两种形象,在心理上,都让大家有所防御,绝无可能彻底地、轻松地、安全地投入。
而对于《泰迥》,以及其它电影、电视剧中的黄渤来说,他就是另一个“鸟叔”。
他是玩喜剧的。但仅仅玩喜剧远不足以说明一个人,一部电影为什么流动。高雅的喜剧会刺激大众的自卑,下三滥的喜剧会让大众骨子里看不起,背后有悲剧因素的喜剧让大众现在已经不想去思考。黄渤不属于这三者。
他属于85后--90后的这一拨人,以及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
和他相比,周星驰已经成为过去。星星同学代表的,是70后到80后的这一拨人。
60后当年追求的,是所谓的审美,关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所以,一个末流诗人就可以骗倒一帮女孩。到70后,世界开始变得残酷,但尚只是刚残酷,相应地,审美让位于思考,宏大叙事让位于思想争论,而同时,世俗化开始让人很累,人们需要欢乐。85后之前的人延续了这一社会心理。它形成了一种“欢乐+思考”的需求模式。所以,星爷好了。
星星同学=卓别林+卡夫卡。就是说,他引人发笑,但是,在你笑的同时,背后隐隐有一双不动声色的眼睛看着你,就像一个人看卡夫卡的书所感受到的那样。欢乐,很快就引向对人生,对意义等的体验和思考。70后到85后,他们还需要这个世界看上去有一点意义,有一点深度。
但这几年,这个世界已经残酷无比。理想、意义、深度早就被现实击溃。人们需要的,就是疗伤,就是真正的,纯粹的欢乐,最好非常轻松,非常安全,不要有什么微言大义,不要让人去思考已经很让人累的东西。
于是,黄渤来了。他不是农民工,不是高帅富,他既不会让大家骨子里觉得沾上他地位拉低,也不会刺激大家的自卑。他让人毫无心理防御,根本无须防御。
还有什么可以让人主动地解除任何心理防御,更能流行呢?
文/石勇
心灵小记:
如果对周星星的电影还有印象,你会记得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如《少林足球》里的“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整一部电影看下来哈哈哈,但你会发现其实整部电影都是在为这样一句话服务。虽然周星星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电影被无数次重复播放就证明星星同学不是浪得虚名的。
石勇很好地总结了《泰囧》里的黄渤:长得有点土,同时眼睛、表情等很搞笑,让人看着忍不住发笑,同时,又可以笑得肆无忌惮,安全,放松,而且不会去想什么苦的人生,也不会去思索什么意义。这是喜剧里的黄渤,但在《斗牛》《杀生》《活着》里我们会发现悲剧里的黄渤,他有让我们思考人生有何意义,人生为何苦的强大魅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