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效果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效果图。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外立面设计独具“海味”。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青岛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实力雄厚。位于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是我国第一个从浅滩走向深海、从陆域走向深蓝的海洋科技新高地。目前,青岛蓝谷已经聚集了大批优质资源和国际高端人才,一批海洋科研领域的“大咖”和极具实力的高新企业正在这里落地生根。而这些都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建设。眼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和海洋研
发平台正在加速建设中,一片承载着中国人经略海洋宏大目标的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第1站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
特色设计独具浓郁“海味”
充满活力的新区、干净整洁的街道、山海秀美的风光、各具特色的建筑……这是近年来活跃发展的青岛蓝谷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各式各样别具一格的特色建筑,更是给这片满怀热忱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驱车行驶在蓝谷之中,每隔几百米就会遇见一座地标性建筑,或似帆船、或似浪花、或似海鸟,一座座具有浓浓“海味”的建筑奏响了激扬的蓝色乐章,也承载着蓝谷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米黄色的“甲板”、线条流畅的“船身”……在问海路上,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座具有浓郁“海味”的建筑,这便是建设中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以下简称“海洋一所”)。走进已经竣工的一期海洋气候观测技术与产业孵化楼,简洁设计的大厅、镂空吊顶的走廊、宽敞整洁的实验室,无不彰显出项目整体的实用主义风格。“我们这个项目特别注重实用,虽然外部造型多样,但内部装修十分简洁,使用的材料节能、环保。 ”海洋一所工作人员王晓磊告诉记者,楼面外墙采用的是真石多彩漆,不仅防潮、耐腐蚀,价格上也更加优惠;楼内地板采用的是塑胶材料,耐磨、防滑,使用寿命长。除了已经竣工的一期,位于项目地块西南侧的项目二期海洋综合实验楼也在去年年底实现主体完工,下一步即将启动装饰装修。
展望
创建海洋综合实验基地
说起进驻蓝谷的初衷,王晓磊表示,主要还是看中了这里的科研环境。 “为了更好地发挥海洋科研的学科专用和综合实验的大平台功能,建设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研发功能完善的滨海型海洋综合实验基地是有效推进海洋科技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王晓磊说,利用蓝谷的地理优势,研究院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涉海实验、海洋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功能为一体的涉海综合实验基地及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今后,海洋一所将发挥涉海综合试验基地、远洋科考船舶和深海设备保障基地、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国际海洋科研交流基地,以及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这五个平台的重要作用。 ”王晓磊介绍,该项目建设将为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兴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创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实验大平台,既服务于国家重点专项建设,对国家重大海洋课题与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升蓝谷的科研实力,在科研人员、实验设备及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与其他海洋研究机构的紧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进而增强青岛蓝谷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2站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风格简洁契合科研“气质”
驱车沿问海路一路向东,道路两侧的科研院所越来越密集。在南泊河东路,一排灰白色现代风格的大楼映入眼帘。这里正是建设中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基地(以下简称“海地所”),目前项目的各单体建筑已经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计划7月份完成装饰工程和室外工程施工。与海洋一所相比,海地所的风格更加现代简约。
代建单位青岛海洋科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新表示,项目外立面设计与周边其他建筑相协调,主要体现简单朴素的理念,使环境更加符合科研建筑的气质,建筑形式简洁明快,项目装修也具有一定的海洋特色。李新指着项目周边的一座大楼说,“后期装修中,我们的玻璃幕墙也要做出这种效果。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座大楼外立面的蓝色幕墙层叠起伏,宛如波光粼粼的水面。
虽然目前项目建设已经比较成型,但退回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盐碱地。 “这里临近海岸线,地质情况复杂。 ”李新介绍,面对这样的地质条件,为了保证建筑物稳定性,项目部采用了局部换填的方式,并使用了大筏板基础,减少不均匀沉降。此外,由于地下盐碱量较大,采用了局部排碱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在地下做了一层防水层,阻隔含盐的地下水,提高地表苗木植被的存活率。 ”地下还设置了雨水收集装置,后期将利用雨水来绿化灌溉。
展望
聚焦海洋探索可燃冰
关于海地所未来的用途,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均模介绍,海地所定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北方地质调查中心,投入使用后将主要从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数字海洋地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几方面开展科研项目,并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海洋、经略海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时下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可燃冰,我们所也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展开。 ”对于这项新技术的未来前景,王均模充满信心。他表示,该项目投入使用后,将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和经验,建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方法体系,突破海上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建造,形成适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点的开采技术方法体系,为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利用积累技术和经验,促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相关新闻
形成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集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青岛蓝谷,作为突出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核心作用而设立的新区,已经成为青岛海湾型城市版图的新坐标,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先锋地带”,将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抢占更高位置。
在此背景下,青岛蓝谷管理局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条发展的“生命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省里的重大部署,通过纳入到国家、省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园区、重大平台,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优势。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先后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2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22所全国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
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相继落户,青岛蓝谷已形成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集群,亦成为海洋力量高效集结的新载体。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摄影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