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涨147倍!40年家庭记账本见证青岛变迁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8-04-09 09:47  

马连发夫妇四十年来一直坚持记账。 冯浩 摄

王路珑展示1983年的老账本。 冯浩 摄

1977年结婚,今年68岁的马连发和66岁的王路珑牵手走过41载人生路。这对红宝石婚夫妇有个家传的习惯——记家庭账本,小到日常柴米油盐的花销和工资,大到买家具、买车、买房,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记得清清楚楚。到目前为止,夫妻俩保留了14本家庭账本。每每翻看泛黄的账本和密密麻麻的数字,马连发都不禁感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一笔不落坚持记账40年

昨日下午1时30分,记者来到了市北区四季景园小区,马连发和妻子把14个家庭账本和多年攒下的粮票、发票等宝贝拿到客厅,开始讲述他们的账本故事。 “我们是1977年结婚,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我们两地分居,1978年你阿姨从巨野调回了即墨,我们才团聚了,她就开始记家庭账本。 ”马连发一边回忆,妻子一边补充,翻开的家庭账本勾起了他们无数对过去的回忆。王路珑退休前在即墨金属材料公司工作,从她的奶奶开始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我们记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看看收入多少,结余多少,储蓄了多少,供日常花销参考。 ”王路珑是学着奶奶、妈妈的样子,将每天的日常花销、收入都工工整整地记在本子上。 “你看,我今天买了些什么,是用支付宝还是微信还是现金支付都有标注的,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本子记账。 ”目前,夫妻俩共保存了14本家庭帐本,其中6本是家里长辈从1976年记到1985年的,另外8本是夫妻俩从1983年至今记录的,从1978年至1983年的两本账本因搬家丢失了。

现在工资为40年前147倍

一张张泛黄卷曲的纸张,一个个细致精确的数据,一笔一划都浮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和记忆。“1978年我们两个人一个月工资才68元,还要给我婆婆和我妈各5元,只剩下58元家用。 ”王路珑戴上眼镜,翻看着账本上记录的收入情况:1983年马连发的工资是46.18元,1988年工资将近100元,如今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个月将近1万元,增长为40年前的147倍。 1979年儿子出生了,精打细算的夫妻俩开始每月为儿子存5元。到了1995年,三口之家有了3万元存款。 “当时在即墨开发区有房子可以买,需要3.5万元,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们手头的存款也不够,想了想就没买。 ”马连发回忆说,当初夫妻俩都在即墨上班,但是距离较远,于是手头有积蓄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交通工具。 1983年,夫妻俩买了第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至今还保留着发票,当时花了194.9元。“他每天送我去上班,后来1986年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王路珑翻出留存的发票,发现还在1980年买了电风扇,1989年凑钱买了当时质量最好的德贝立式大冰柜,价格是3999元,同年还买了组合橱柜,日子开始过得有声有色了。

退休搬到了新房子居住

和现在年轻人结婚买房不同,马连发和妻子结婚时就住在单位的办公室,直到1979年才分到了宿舍。 “我们一直住在单位的宿舍,也就是公房里,直到2009年3月搬到了现在住的小区。 ”马连发告诉记者,从1996年开始工资慢慢涨起来,手头的存款开始多了,正好赶到退休就搬到了新房子居住。现在夫妻俩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王路珑说,就在前不久,他们得知儿子要换车,准备买一辆SUV,于是赞助了一半的钱。 “这项家庭支出要参与,因为车我们也要坐。 ”王路珑高兴地说,马上儿子就要提新车了,全家人都非常期待。

马连发现在是合肥路街道百姓宣讲团的团长,很快他准备将家庭账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们记账这四十年正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这些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马连发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