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在于它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作为民生热点一直备受关注。
日前,青岛新闻网报道了青岛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新尝试,医养结合、公建民营、政府补贴,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兼顾其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夕阳红”,但科技对于服务的提升,同样能带来质变的效果,青岛的智慧养老发展如何?未来的养老院会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疑问,青岛新闻网实地走访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康颐养护理中心。
一块手表管起老人衣食住行医
今年83岁的王大爷是北京人,因为老伴儿嗓子不好,老两口也学小年轻逃离了“北上广”,选择在空气质量、自然环境俱佳的青岛安度晚年,平时除了在护理中心看书读报,王大爷还经常带着老伴儿出去转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自己跟老伴岁数也大了,但因为一样“法宝”,让王大爷可以踏踏实实地走遍青岛。
“这表不仅能够测心率,而且还有定位功能、紧急求救功能,一旦我们身体不舒服,或是有什么紧急情况,一下子就能跟护理员、急救中心联系上。”提起在养护中心的生活,王大爷非常满意,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机构是否合格,医疗水平是个硬指标。
“穿戴设备只是我们智慧养老体系中的一环,这块手表的背后是我们整个云平台在支持。”中康颐养护理中心张彦琼院长告诉青岛新闻网,福利中心配备了24小时紧急呼叫和监控系统,运用移动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监控、呼叫对讲、无限定位等功能,实时监控院内老人安全,通过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国内顶尖医院的医疗会诊与合作,在集合众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养老智慧云平台。
张院长介绍说,养老智慧云平台是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健康管理为入口、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集成为基础形成的新型养老模式,具体来说,老人从住进护理中心开始,其各项生理指标都会得到有效监控。同时,依托设立在养护中心的医疗机构以及远程医疗资源,对老人的生活、用药、康复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真正做到“云端”层面上的医养结合。
结合中国国情 探索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自己的房子住了大半辈子了,虽说老了身体不方便,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当然是选择在家养老。”今年69岁的高金秀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住处这么简单,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庭观念,故土难离是每位老人心中很难迈过去的坎儿,但身体的不便也是老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在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破解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而就在最近,高金秀所担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目前我们的‘爱邻里’项目已经在西海岸新区三座小区进行了试点,高阿姨住的名嘉汇小区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这种社区养老的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康爱邻里社区服务中心的徐鹏向青岛新闻网详细介绍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养老简单来说,就是在小区内部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以会员的形式引入老年服务对象,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24小时上门就诊、健康管理、家政服务。
“不用我操心,时间一到医生就来找我了,小时工也是托中心找的,他们安排的人我放心。”对高金秀来说,这种在家养老的方式非常适合她,体检看病就在小区里面,与以往的社区诊所不同,以前是自己追着大夫,现在是大夫追着她,定期上门问诊,身体的各项指标也可以通过手机、智能手表实时收集,一旦有危险,后台可以直接联系医生、急救中心。
“为了应对老人的突发状况,我们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应急突发处理方案。”徐鹏告诉青岛新闻网,通过前期电子档案的建立,一旦发生意外,客服及值班医生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做出预判,情节较轻的医护人员可以做到10分钟内登门,严重的情况,服务中心会马上转接至医院的急救中心,并向急救医生提供最详细的报告,省去了老人因为表述不清所引发的潜在风险。
优秀护理员登录央视 老人爱她都不回家过年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模式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最终还要回到人的身上,一位优秀、禁止的护理员,同样是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王晶焱是中康颐养护理院的一名护理员,今年年初以她为原型的纪录片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让护理员的工作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在王晶焱的工作中,除了要照顾老人们的吃喝拉撒,还要兼顾到老人的精神需求,像院里最近来了一位失明的老人许大爷,为了怕老人孤独,在征求老人同意的前提下,王晶焱特意给老人安排了一位同乡住在一起,让两个人都能有个伴儿。
“最操心的就是给老人们喂饭了,不能急,要耐心哄着老人们吃。”王晶焱告诉青岛新闻网,为失智老人喂饭是最考验护理员的工作,有时候老人上一秒还特别温顺,下一秒就马上翻脸,跟你闹脾气,不吃饭。
“平时跟老人接触多了,你就能知道怎么哄老人,说什么话能让老人乖乖吃下饭去。”工作时间长了,在照顾老人方面王晶焱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平时多用心、多用老人能明白的话来交流,拿吃饭来说,她会跟是这是任务,这么一说老人也就乖乖听话了。其实,沟通技巧都是其次,做护理员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每天王晶焱都是最后一个吃饭的人,只有所有老人都吃完饭去休息了,她才有时间能安心吃口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很多老人都愿意听她的,过年也会选择留在院里。
“过年我们都是在这里过的,好几桌子特别热闹。”王大爷虽然家住北京,但是自从住进这里之后,每年过年都会选择直接在护理中心过年,自己的孩子、养老院的伙计、照顾自己起居的护理员,场面非常热闹。“我把视频发给北京的朋友,人家都羡慕我找了个好地方。”王大爷说。
政策支持 累计支出14亿元解决养老护理难题
要解决好养老的问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达三分之一。青岛形势更加严峻,1987年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市老龄部门统计,2017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6万,占总人口21.9%,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老龄化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失能失智人群,我市有失能失智老人约30万人,他们大多衰老与疾病并存,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沉重,这一群体的社会化照护已成为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市从2012年7月起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了覆盖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5年扩大到城乡全体参保人,主要解决完全失能人员的长期医疗护理难题,2017年又在全国率先试点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护理保障范围。制度实施5年多来,全市已有5万多名失能失智人员得到了较好保障,平均年龄80.4岁,护理保险资金累计支出14亿元,600多家护理服务机构实现了长足发展。
而青岛的好消息远不止这些,日前,青岛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决定从2018年4月1日起,青岛在原长期医疗护理基础上,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创新实施“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市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从失能失智家庭看,青岛全市约10万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将会得到更人性化、更加体面、更高质量的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