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8日,北京,全国科学大会,近6000人参加,开启了科学的春天。1993年4月15日,青岛,青岛科教兴市大会,约6000人参加,开启了青岛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两个六千人大会,分别给中国和青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四十年过去了,二十五年也是一晃而过。但今天我们仍津津乐道那个时代,以今天的伟大成就,赞美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这一天被历史铭记。近6000名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商中国科学发展大计。
老中青科学家:马大猷、王大珩、王淦昌、叶笃正、朱光亚、华罗庚、严济慈、苏步青、吴征镒、汪德昭、张光斗、陈景润、茅以升、林巧稚、侯祥麟、钱三强、钱学森、高士其、黄昆、童第周……
这些已入古稀或耄耋之年的老朋友,相隔多年之后,劫后余生,会上重逢,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觉老泪纵横,激动不已。
与会代表年纪最轻的只有22岁,年纪最大的90岁。这位90岁高龄的就是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何杰教授。他早年创建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来又在九所大学连续任教几十年,他曾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一起,培养了许多地质科学工作者,桃李满天下。参加大会的地质工作者,就有12位是何杰的学生。
科学大会的召开,如春风送暖,激发了中青年科学家的报国情怀,也搏动了暮年科学家老骥伏枥的不已壮心,“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
青岛作为海洋科研和工业生产的重镇,派出一支代表团,参加了这场科学的盛会。当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一情景的吴明瑜,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是最廉价,也是最可爱的,56块钱的工资一拿就是几十年,一旦我们的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向他们发出召唤,最后还是一心向着党、向着祖国,向着科学。 ”
那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量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大会闭幕前,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他用诗人的语言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
岁月如梭。时光倒流回40年前。在人民大会堂,青岛科研人员关美君向全国科学大会提交一份提案———“向海洋要药”,重新向科学进军。 1985年1月,青岛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太平洋新技术研究所挂牌成立,启动资金仅3000元。如今民营企业的研发早已超过国有单位。
青岛,因海而兴,以海而名,集中了一批海洋科技“国家队”,高层人才辈出,成果星光灿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海藻、对虾、扇贝、鱼类、参鲍为代表的蓝色产业“五次浪潮”相继从青岛发源、兴起并走向全国。南海路7号,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中科院海洋所历史室内,一幅幅图片和文字清晰地记录着“五次浪潮”的每一次潮起潮落———“人民科学家”曾呈奎采取人工低温培育法,在灯光照明的冰箱中培育出海带夏苗,为中国海藻人工栽培奠基;张伟权研究员将南美洲白对虾成功引入我国,并取得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福绥院士用衣兜揣回76只绿豆粒大小的海湾扇贝,在解决了亲贝促熟、采卵、孵化、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难题后,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体系;日夜与心爱的鱼儿为伴,“大菱鲆之父”雷霁霖先后提出“工厂化育苗”、“深井海水育苗”、“北苗南养”、“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以鲆鲽类为代表的海洋鱼养殖产业高潮迭起;张国范研究员在国际上首次将皱纹盘鲍种内杂交和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最终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的“大连一号”。有人说,海洋科技是青岛科技最大的品牌和特色,此言不虚。
1991年,在纪念青岛建置100周年召开的“海洋与青岛学术研讨会”上,青岛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的设想。自此,青岛开始摆脱单一的海水养殖,而转向以海洋科技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优先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的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等海洋科技的研究与开发。
1993年4月15至16日,青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那次大会在汇泉广场旁边的体育馆召开,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市直所有单位干部、各区市领导,各大院校和所有驻青科研单位代表,大中企业等全部派代表参加,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这一年,我市安排实施了10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认定了首批27家高新技术企业。同年3月份,青岛正式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青岛科技史上一座里程碑。
1999年 11月,青岛市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则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次会议出台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全面实施以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工程,我市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007年青岛专利申请量7287件,授权量3595件,全市专利授权量累计22208件,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年增长率均超过20%。全市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达到69%,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二,专利成果转化和实施率、涉外专利申请等在国内同类城市处于领先水平。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突破。在家电电子领域,智能交通城市公交优先系统研发成功、宽带网络多媒体实时传输技术等国家数字社区示范项目取得突破;在装备制造领域,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竣工下线,我国成为继德、法、日后第四个具有时速300公里动车组自主研制能力的国家。
2009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行后第一次评出科学技术类最高个人奖项,文圣常院士、雷霁霖院士获得首届青岛科学技术最高奖,最高奖奖金50万元,从此青岛科学技术大会成为科技界的盛会。
近年来,青岛的科技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实验室进驻青岛,加上原有的优势,让我市的海洋科技更加强大。而全球科研力量与青岛的交流共鸣,让海洋科技在青岛有了更多问鼎世界一流的力量。
如今,在国际城市战略的引领下,青岛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在全球坐标中,青岛定位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而海洋科技将是决定性力量之一。
曹为鹏王伟
1978年3月的那场全国科学大会距今已40周年,历史的脚步从未停下,如车轮滚滚向前。春天的故事仍在谱写,向着科技的光明与未来。1978年3月《青岛日报》的相关报道,从字里行间感受那些泛黄的记忆,和那个岁月有关科技的光荣与梦想。青岛代表团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归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78年的人民大会堂,青岛科研人员见到了邓小平,向全国科学大会提交一份提案———“向海洋要药”。为了践行这一份提案,青岛的科研工作者已整整奋斗了四十年。
“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下,医科所加快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他们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起,开展了海洋生物抗肿瘤的研究,选择了二十九种海洋生物制成药剂,经过一百多组的动物实验,发现了八种作用较好……” “他们研究用海星提胶制作药用胶囊取得初步成功,又对一种海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治心血管病药理研究……”这是1978年3月《青岛日报》刊发的 《春风暖人心 大步向前进—访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稿件中文字。向海洋问药,是海洋科研人员一直以来的梦想。 40年过去了,“向海洋问药”成果如何?答案是,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已处于全国前列,目前全国已经上市的十多种海洋一类新药当中,至少有一半来自青岛。 2017年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7.6%,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
采集难,培养难,严重制约海洋药物的研发,到2016年底,全世界批准上市的药物有几千种,但其中的海洋药物只有13个。和陆生药物相比,因为远离人类,深远海化合物的药性更好。在海洋国家实验室,来自五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是“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将从包括“蛟龙”号带回来的新化合物在内的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常规筛选无异是大海捞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有了一个筛选“利器”,就是超算和大数据技术,先通过超算虚拟技术海选,再回到现实,用海洋国家实验室另一项新技术——高通量技术再精选一次。高通量技术每天的筛选能力能达到一万个化合物以上,而且原料的使用量很少。超算虚拟加上高通量技术,彻底颠覆了海洋药物的传统研发手段,仅用两年时间,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发现了数百个具有成药前景的海洋化合物,这个成绩,相当于用两到三年就走完了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从上世纪70年代的从二十九种药剂中发现八种作用较好,到实现利用超算技术进行一万个化合物的筛选,这不仅仅是数量级的改变,更是科技发展为人类梦想实现所能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科研人员向海洋问药的初心未改,科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2017年9月6日,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国际海洋基因组联盟成立。青岛高新区 “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医疗医药创新产业和产业平台”,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青岛的海洋生物医药之路任重道远,也充满希望和力量。
青岛集中了一批海洋科技 “国家队”,当年从青岛被选派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有多名海洋科研人员,如当时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颐桢、山东海洋学院(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方宗熙、山东海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高云昌、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张燕霞……
“我是搞海藻化学的,对海藻化学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分离,以及海带的综合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 “目前,我要在解决海带综合利用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的同时,深入研究一些经济藻类有效成分的结构和分离方法,为我国海藻化学和海藻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这是时为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的张燕霞当年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报纸的影印效果有些模糊,记者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读到了40年前一名科研人员的谦虚、严谨和对科研的热情。 40年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晓梅同样在实验室内跟海藻打交道,与张燕霞一样追寻着那个海藻梦。如今,明月海藻以海藻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生产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化妆品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海藻酸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知道,40年前在简陋环境中研究海藻的那些科研人员是否能够想见海藻当今的科研和市场价值?海洋科技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海洋科研人员代代相传的科研梦想和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
如今的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以海洋国家实验室、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为核心,青岛正在形成三大海洋科创中心。 2017年青岛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青岛去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4%,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75%,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占GDP比重,表现可谓抢眼。
1978年3月科学大会之后的 《青岛日报》上,记者被角落上一个小简讯所吸引,当时的“外国科技简讯”栏目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电机车悬浮行驶技术:“日本使用超导磁铁使超高速直线电机车悬浮行驶的新试验已获得成功。 ”从羡慕别人的高速列车到拥有“和谐号”、“复兴号”,中国高铁40年的发展之路也让人唏嘘感慨。
中国高铁梦的实现有深深的青岛制造烙印,中国半数以上的高铁都由青岛造,青岛高速动车组整车生产量约占全国66%的份额。 2010年,中车四方股份历经近两年的攻关,完成业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试验研究,突破了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减震降噪、牵引制动等九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快、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动车组。CRH380A如今担当中国高铁运营主力,累计安全运行超过5亿公里,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车四方股份加大创新投入,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在高铁领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
近几年,一件件“大国重器”又在中车四方横空出世:2011年,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创造了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首列城际动车组填补国内空白;2014年,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出世;2015年,成功研制永磁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技术平台。如今,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动车组,从时速200-25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以及以上各个速度等级实现了全覆盖,不但以最快的运营速度领跑全球,而且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从40℃高温到—40℃严寒,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中车四方股份以“技术+市场”双驱动,引领高端装备大跨步加速“出海”。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曹为鹏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