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实现2909亿 同比增长15.7%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8-03-12 09:48  

青岛大力扶持海洋高端科研机构,图为海洋国家实验室。

青岛研发的海洋药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既是总书记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殷切的期望。

刚刚发布的2017年青岛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青岛去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 15.7% ,占 GDP比重达到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20.8%。 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青岛海洋经济产值已经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75%,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占GDP比重,数据都非常抢眼。

春节后刚刚发布的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提出,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全省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作为海洋特色城市,海洋产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其创新能力、领先水平及发展质量也彰显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青岛承担着开拓发展的重任,在海洋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科考、深潜、海洋牧场、海工装备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潜力,能够为开启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新征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三大海洋科创中心横空出世

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相关单位联合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四项科技成果出自青岛,在2018年初再次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海洋科技的“青岛力量”。

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将海洋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可为打造世界级海洋科创中心铺平道路。以海洋国家实验室、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为核心,青岛正在形成三大海洋科创中心。

其中,海洋国家实验室科技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研项目经费达45.8亿元。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将于2021年下水,计划藉由“梦想号”打穿大洋壳,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并与山东省科学院、浪潮集团合作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黄海水产研究所面向“深蓝”发出中国声音,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海水养殖装备与生物育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实现了青岛市海水养殖领域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历史性突破。同时,科研人员突破海水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牙鲆抗病新品种“鲆优2号”;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微生物新种及新酶;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瞄准海洋建设国际科学研究中心,首次实现3000米大水深数据实时传输。去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海洋所,由中科院13家研究所共同组建,按照“率先行动”计划要求建设,依托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台站网络和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条件平台,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以“两所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创新力量,建设体现中科院综合性优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中科院党组推动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形成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强大合力。

海洋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15.7%的增速,昭示着青岛海洋优势产业的加速度。目前,青岛正在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新常态,海洋经济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性的领先优势。。

海洋设备制造是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居第二位。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产业竞争力随着“产学研”链条的完善而日益增强。2017年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7.6%,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2017年9月6日,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国际海洋基因组联盟成立。华大基因北方中心项目通过搭建基因资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础支撑平台,开展海洋生命基础科学和应用性研究。青岛高新区“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医疗医药创新产业和产业平台”,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

滨海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808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5%。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8%,位居各行业之首,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6%。海洋旅游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

在远洋渔业方面,共有已批远洋渔船178艘,全球大洋上都有青岛新型渔船的作业身影。青岛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建成10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1处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基地,4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场。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首批“海水稻”迎来测评,测产结果白泥地研发基地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远超300公斤的预期。

“一谷两区”两大载体齐头并进

2017年,青岛“一谷两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点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2017年,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发展质量继续向好。据初步核算,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近四成,总量稳居各区市首位。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共储备蓝色经济项目170个,总投资约 2683亿元;年内共完成投资167.8亿元。海洋经济不仅擎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还促进了旅游、会展、游艇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力。高新区“蓝高新”产业迈上新台阶。高新区围绕“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定位,充分挖掘胶州湾畔海洋资源,依托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文化旅游等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领域,开创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区域发展新局面。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青岛大学全科医学院培训基地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青岛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蓝色硅谷引领海洋科技创新,践行海洋强国战略。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以海洋高端产业为支撑的“中国蓝谷”2017年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支撑青岛海洋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级。据初步核算,2017年蓝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年完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2%,同比增长17.6%。全年签约重点项目达到41个,总投资额约750亿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扫码关注“科创号”。

掌上青岛和青网“科创周刊”专区,扫码随时阅读。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