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黄台路老建筑地图
城市变化太快,以至于岁月所精心雕琢的细节快速泯灭。好在城市的文脉极富生机,它将自己的“神”蕴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待有心人寻访。近日,青岛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历时4个月用钢笔手绘了一副上世纪60年代青岛黄台路老建筑地图,记录了老青岛人记忆里黄台路的近50座日式建筑,将这条街上的历史文化以细节重现纸上。
李青向记者展示黄台路老建筑地图
手绘黄台路老建筑地图(局部图)
3月9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在作者李青家中见到了这幅长约40米、宽0.3米的手绘版黄台路老建筑地图。从辽宁路开始顺着黄台路1号一直延伸到黄台路72号,青岛医学院、红领巾剧场等上世纪6.70年代的地标性建筑跃然纸上。李青介绍,地图中所涉及的老建筑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老照片及记忆所得。此外,选用钢笔画的风格正如黑白照片带给人的感受一样,古朴、简洁、有历史的韵味。而对于创作的初衷,李青则是为了扭转岁月的时钟,将童年记忆留存。
红领巾剧场
李青向记者展示黄台路老建筑地图
唤起儿时玩伴的记忆
1953年出生的李青童年时期一直随父母生活在黄台路33号的银行职工宿舍,他说,这条路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了太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小时候我和伙伴们一直泡在这里打闹、玩捉迷藏、上学、买菜,虽然我早已搬离黄台路,但在心里它始终占据着家的位置。”李青透露,1994年父亲乔迁新居将黄台路33号这套房子交还给了银行,自此自己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2007年偶然经过,发现这里变化很大,我突发奇想要用钢笔把童年时的记忆留存下来。”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具有浓郁老黄台路生活氛围的老建筑,为求还原记忆中的原貌,他不断翻阅照片、收集文献资料、走访原始住户,“我找来朋友给我画出当时他们住所附近的草图,毕竟对于一些细节他们比我清楚,我再对比着画,经常从早晨4.5点画到凌晨1.2点。”李青直言,动力来源于对黄台路的热爱,“年纪大了,每每回忆起关于这条路的点滴,都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所以我也希望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儿时的玩伴,唤起他们对于黄台路的记忆。”
手绘黄台路老建筑地图(局部图)
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
与一般的手绘地图不同,李青手绘的地图,没有景点文字,不标记商店厕所,更没有花哨的色彩,呈现出的都是历史厚重感。“据1940年的史料记载,黄台路上共有日本人私宅46座,这些建筑各有特色。”李青直言,70年代后,少数占地多、容积小的老旧日式建筑被拆除,就地建造了居民楼,一定程度打破了黄台路统一的建筑风格,这也使得他每每重访都不免有些惋惜。“幸好自始至终这里都没有破坏基本的环境风貌,加上目前黄台路又被政府列为了旧城风貌保护区日式建筑一条街,感觉记忆里的黄台路被留住了。”在李青看来,上世纪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他努力还原每一栋老建筑的原有风貌,除了为自己封存记忆,也在试图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人们,这些美丽的建筑曾经存在于这座城市。保留这些老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历史博物馆;保留老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
李青向记者展示由他拍摄的崂山象形石
李青向记者透露,在此之前他已经用了10年的时间拍摄并画下了600多块崂山象形石,同时绘制出了16条崂山徒步线路,接下来他还将继续通过手绘的形式将馆陶路、沂水路、江苏路、湖北路等地的老建筑呈现到纸上。他说,黄台路见证了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崂山有令他探索不尽的神秘感,但归根结底,他有青岛情结,他太爱这座生活了60多年的城市。(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李晓彤 摄影记者 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