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红陶榼子五代传承,一心传承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18-02-12 21:50  

食印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在青岛地区称为饽饽榼子,是胶东地区一种独特的面食制作模具。过年蒸馒头,做榼花,曾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如今红陶榼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的工艺品。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带您到河套街道大涧社区,感受传统红陶榼子的独特魅力。

1

河套街道大涧社区红陶榼子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64岁的李义勤从事红陶榼子制作40多年,是村里目前为数不多的红陶榼子传承人。

每年进入腊月,李义勤就开始忙碌起来,村民过年都来借个红陶榼子回家榼花。一个红陶榼子,看似简单的雕刻烘烤,实际需要六大工序。”

李义勤告诉记者,上世纪 90 年代后,木制榼子越来越多,且价格便宜,加上村里窑场关门,需要红陶榼子的也渐渐少了。如今退休自己在家闲着就又把这门手艺捡起来了,给自己找点乐。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间存有的红陶榼子已经十分稀少,繁琐的工序和微薄的收入并不成正比,而在在李义勤看来,只要能把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找到儿时的感觉,自己再辛苦也高兴。

记者寄语

红陶榼子,是该村村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发明并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种泥陶制品,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实、优美的审美需求。手艺和非遗的作用在于让我们能追根溯源。我们起码可以从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关联的中国手工艺开始,把我们和过去联系在一起,让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获光彩。(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