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蓝色有着不解之缘,从她诞生之日,德国人带来了中国近代蓝色文明的萌芽,天然的滨海资源和高品质的城市建设使青岛誉满天下,“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被认为是我国蓝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的青岛曾经是全国八个特别市之一:
青岛历史发展脉络
青岛城市空间演变示意图
保护蓝色价值: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回看历史,青岛的城市空间在经历东扩、西跨等时期之后,基本形成了目前环湾城市群的发展形态,为保护环境,青岛市人大在2012年11月正式地方立法确定对环胶州湾严格实施“四线”保护,特别是大沽河生态中轴的概念在青岛历史上首次提出,构建了青岛的“绿色脊梁”。
青岛环胶州湾“四线”保护图
回归蓝色品质:尺度重构的模式探索
青岛长期将环胶州湾作为一个中心城区来看待,通过与东京湾、旧金山湾等类似尺度的环湾城市群对比,这种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差,在同一比例尺下,对比国内主要大都市区,更加凸显青岛单中心结构的弊端和轨道交通支撑上的差距。在城市空间结构上,青岛仍在以单中心模式组织城镇群尺度的空间,而且受自然地形所限,理论上讲,青岛单中心的服务效率仅为平原城市的1/6,各区市的分散发展,造成了外围新城向中心城区“聚大饼”式的无序堆积。总的来看,“青岛仍在以不可能再长大的心脏,来支撑一个不断发展的巨型身躯”。
同等尺度下国内主要大城市的空间组织方式对比
虽然胶州湾的面积足以比肩东京湾、旧金山湾等著名湾区。但是胶州湾周边目前仅仅有400万人口,远远低于东京湾区的2600万人口和旧金山湾区的700万人口;增加中心湾区人口规模,提高湾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青岛建设国际湾区城市的必经之路;
目前东岸城区已经聚集了250万人口,土地开发殆尽,城市空间趋于饱和。西岸城区和北岸城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地理上看,红岛位于胶州湾的湾底,是大青岛的地理核心。历经百年发展,青岛的城市格局,从偏居一隅的滨海小城,如今已经扩展到青岛与西海岸的两翼齐飞时代,未来必将延伸到以胶州湾为中心,青岛、黄岛、红岛三足鼎立的湾区大青岛时代。
市中心位于湾底区域,背靠内陆,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东京为例,市中心即位于东京湾的湾底,以此为中心,建设成了人口4000多万,GDP1.8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的GDP)的世界第一大湾区都市;
红岛背后是山东丘陵地带少有的平原,适合建设大规模都市,山东有1亿人口,未来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日益明显,青岛是山东最好的城市,正在吸引大量的人口转移。
空间发展模式图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市域功能区规划图
提升蓝色魅力:蓝海营城理念的深化
历史上的青岛,一直以建设山海城融合的海湾型城市为目标,强调城市的生态间隔和组团发展。老城区以建筑环境的精细化著称,而土地运营的改革也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建设的高品质追求。随着青岛城市空间尺度的扩大,需要对海湾核心资源进行统筹保护,避免全面铺开建设,按照资源特点,本次规划强调特色和错位发展,形成中央、东部、西部三大主题湾区,拓展海洋文化空间格局,发展航海文化,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同时,统筹近海海域与海岛,依托“三湾”,推进“生态海岛”的保护。战略还建议青岛在全国率先实行海岸带管理体系,划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区,成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委员会,特别颁发海岸建设许可证等措施,力争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对蓝海营城战略理念的实施。
青岛“蓝海营城”理念的起源
海岸带、海岛与海域保护利用规划图
未来环湾大青岛:
2035年,青岛将逐步建成国际中心城市,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承载城市,东北亚的航运、贸易、金融和文化中心城市。
其中西海岸将成为国家面向东北亚的航运中心、会展中心、自由贸易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红岛为中心的北岸城区,将是国际航空枢纽、这里聚集的奥体、会展、医疗、文化配套是面向山东半岛的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