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9日讯 (记者马先震) 山西省临猗县人民法院2017年12月公布的一则民事判决书【(2017)晋0821民初2452号】显示,山西临猗一名11岁农村儿童为了玩王者荣耀,偷拿姐姐学费6600元,找小卖店店主代充游戏币,最高一天充值2500元,等到其父杨先生发现时,6600元已经被花光,法院一审做出判决:该服务合同关系无效,两位店主归还一半款项。
儿童充值玩王者荣耀花光姐姐6600元学费
杨先生来自山西省临猗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该县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地村民收入水平不高。2017年暑假,杨先生卖掉家中的桃子积攒了6600元,作为供大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然而,一个多月后,却遍寻不着,一问才知道,这笔钱竟被杨先生的儿子偷偷拿走,充值“王者荣耀”花光了。
杨先生介绍,平时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自己放在家中的手机并没有和银行卡绑定,他查看手机微信和支付宝,也没有发现转账记录。
原来,杨先生的儿子先是把现金交给村里的小卖店店主,然后利用店主的微信为游戏账户充值,店主同时也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法院调查证实,从2017年7月11日第一次充值,到8月21日最后一次充值,一个多月内共充值27次,共计6503元,每次最低充几十元,高则上千元。最高的一天,店主帮助充值高达2500元。
杨先生认为,店主明知儿子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又是未成年人,面对大额充值不经问询,未加制止,应该承担责任,于是将两位店主告上了法庭,要求返还6600元。
不过,店主则认为,杨先生儿子充值的6000余元是“多次充值,不是一天充值”,且不但自己充值,还帮助同学充值,其行为合法有效;并且,杨先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义务,杨先生才应该对其儿子的行为承担责任,不同意其返款诉求。
山西省临猗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杨先生儿子把钱交给店主,对方同意帮助充值游戏币,双方已构成服务合同关系。然而,孩子当时未满12岁,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面对多次大额充值,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自控力,而且在未经杨先生追认的情况下,该合同关系不具法律效力,认定合同无效。
同时,法院认为,作为欠发达农村的儿童,其频繁大额充值,店主理应秉持最大限度的审慎注意,确定是否已经过家长同意。然而,店主不但未尽到审慎义务,反而利用其账户为未成年人充值,其行为存在过错。另外,事情在事发后一个多月才被发现,其父杨先生疏于监管,而儿童拿钱应经家长同意,也属于社会伦理常识,因此,杨先生父子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终,山西省临猗县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做出判定:杨先生的儿子和两位店主之间的网络充值服务合同关系无效;因双方都有过错,对于造成的6503元损失,各自承担50﹪,即两位店主返还给杨先生3251.50元。
王者荣耀业绩亮眼“游戏成瘾”问题依然频发
王者荣耀是腾讯发布的一款手机游戏,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公测,推出后不久,即就成为火爆全国的现象级手游。截至去年5月,王者荣耀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万人,平均每7人就有一个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
王者荣耀业绩也异常亮眼。腾讯2016年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营收1519亿元,其中,王者荣耀就创收384亿元;2017年腾讯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495.52亿元,其中有120亿来自王者荣耀。有互联网大V点评王者荣耀:“一天赚一亿,比贩毒还赚钱”。
然而,王者荣耀在取得亮眼业绩的同时,“游戏成瘾”问题如影随形,尤其是对儿童、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曝光,因沉迷王者荣耀,未成年人逃学、偷刷父母银行卡,威胁跳楼、抢劫等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引起极大争议。“王者荣耀”甚至被学生家长称为“王者农药”。
岁末年初,王者荣耀引发的社会事件依然不断。《济南日报》报道称,2017年11月,济阳14岁少年痴迷“王者荣耀”不想上学,出走学校失联一个月;12月23日,安徽肥西公安局公布,肥西13岁男孩为打王者荣耀,竟跑手机店盗窃两部手机;12月28日,《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州10岁男童为玩“王者荣耀”偷刷母亲银行卡3万元;2018年1月2日,云南网报道,昆明一高中生沉迷王者荣耀致成绩下降,被父亲打后,竟离家出走等等。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腾讯也先后推出了诸多预防措施。2017年4月,腾讯在微信推出“成长守护平台”,该平台可绑定孩子账号,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消费记录,甚至可以“一键禁玩”。7月初,腾讯推出最严防沉迷措施:《王者荣耀》健康系统,该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规定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
然而,有游戏玩家表示:“规定出来之后,网上便出现很多破解方案,真正要玩,防是防不住的。”一些小学生称,网上能搜到成年人身份证号,用以注册账号就可以继续玩,有的孩子甚至用父母的身份证注册,每天偷偷玩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