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透明海洋"工程五大成绩 实现三项"世界第一"

    更新时间:2017-12-26 10:38  

“透明海洋”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实现目标海域的“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2014年,山东省科技厅决定率先启动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为我国建立全球性海洋立体观测网提供科技支撑。昨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据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不完全统计,“透明海洋”工程相关课题已获得超过6亿元科技资金支持。经过多方几年共同努力,“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实现三个国际第一,并打破两项国外技术垄断。

“透明海洋”工程五大成绩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自主设置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中,以“透明海洋”作为核心内容,新设21项研究项目。以“透明海洋”工程为纽带,凝聚国内外优势学科力量与科研人才,加大对国家驻鲁和地方涉海院、校、所等各方科研力量的统筹力度,形成科研合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取得了五大阶段性成绩。

一是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Ar-go),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持续观测能力,填补了国内剖面循环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电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在深海电测探测方面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美、德、日之后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海上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二是实现了三个国际第一。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长期连续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为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布了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实现深海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三是打破了两项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白龙”浮标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实现数据上传全球电信系统(GTS)全球实时共享,打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为提高海洋环境预报保障以及气候系统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是加速了观测装备国产化。开展了面向海洋中尺度涡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洋智能装备立体组网观测,所用设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海洋装备,集中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高端海洋观测装备的海洋多学科立体综合组网观测水平,,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观测技术发展及深海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五是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在小尺度混合与能量传递、中尺度涡、大洋西边界流、全球变暖减缓特征及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连续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科学》系列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海洋研究、海洋活动、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快推动“透明海洋”工程成果转化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必须长远规划、整体推进、持续用力。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汇聚各方力量,以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推动“透明海洋”工程从大陆架海、中国海,向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洋和两极推进,继续为海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深入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努力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全力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围绕“透明海洋”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开展科技攻关,构建完善“以重大任务为驱动,以大科学平台为支撑”的海洋观测、机理研究和模拟预测相互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形成海洋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技术、构建“两洋一海”观测预测系统、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型海—气前沿交叉学科体系、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深海研究创新团队等核心任务,打造深远海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系统观测探测和资料开放共享等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大科学平台,统筹集聚各方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推动我国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安全海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加快推动“透明海洋”工程成果转化。基于近年来项目实施各方建立的技术基础,在青岛蓝色硅谷打造以总装设计、功能模块、核心装备为三大核心技术群的科技产业园,培育孵化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成果自主协议定价,自主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加入,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将“透明海洋”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推动海洋环境大数据和智能超算融合,结合超算中心建设,围绕超高精度海洋系统模拟对超算的具体需求,加快建立完善海洋预测预报系统,服务气象预报、浒苔治理、航道安全等海洋经济发展,引领支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文化强省发展。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透明海洋”工程成就一览

●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Argo)。●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电磁采集站。●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长期连续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发布了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白龙”浮标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开展了面向海洋中尺度涡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洋智能装备立体组网观测。●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新闻链接

什么是透明海洋?

“透明海洋”是一项综合性科学工程,主要目的是在目标海区开展综合立体观测,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在海洋环境与气候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底资源探测、海洋水下监测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认识水平和持续利用能力,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环境保障,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发展。 “透明海洋”专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提高观测、监测和探测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打破国外对我国此类海洋高精尖技术装备的控制,推动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系统,努力实现关键海区环境信息透明化,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防安全。

领跑国际“透明海洋”工程建设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12月6日公布了“海基物联网”(Ocean of Things)构想。根据该构想,美国海军可以通过部署数量众多的小型低成本浮标传感器来形成分布式网络,从而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持久的态势感知。该构想与我国“透明海洋”战略思想大致相似,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领跑“透明海洋”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龙叶上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