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和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大“国字号”发展平台,以及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一个省级平台的强力带动下,胶州已经成为青岛北部发展的重要一极,战略位置日益凸显。昔日北方最大贸易港口“板桥镇”,有望盛景重现。
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制造业的作用不可替代。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表示,立足胶州的实际,就是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类协同产业体系各方面下工夫,立足于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助推实体经济在胶州发展壮大,加快青岛北部城区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聚集产业加快四大国字号平台建设
孙永红表示,立足目前胶州的实际,要加快四大“国字号”平台产业的快速聚集,按照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深度融合,强化区域功能的提升和功能的引领。
在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主要围绕着生态智慧新城,加快推进以冷链装备、现代物流、高端制造为主体的产业聚集。目前,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集聚了中集、特锐德、京东、有住、传化、青岛大学胶州校区等132个总投资1510亿元的大项目,加快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冷链、智能家居、生物医疗、供应链物流、电商、科创”七大新平台经济体,建设国内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作为首批获批的两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之一,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定位是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目前,航空制造与维修、现代物流、互联网+、人工智能、国际会展、现代金融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首批集中签约了厦门航空青岛基地等20个总投资740亿元的大项目,正逐步成为胶州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起爆点。
孙永红表示,国家临空经济区要全力推进区域的整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实现七条横框绿线的完整统一。重点围绕着临空指向、对外开放引领和生态智慧新城产业定位,加快打造机场总包区和北部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以此来提升整个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已经一次性集中签约山东创新新材料等18个总投资238亿元的“高精尖”项目,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双向贸易枢纽。
孙永红说,欧亚经贸产业合作区的建设,对进一步助推胶州的开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产业扶持基金,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国内服务,特别是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同时为“走进来”的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成为一带一路双向贸易流通的重要枢纽。
多式联运物流园区要打造成“一带一路”双向物流枢纽。孙永红介绍说,物流园区要加快过去由物流通道向贸易通道的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商检、海关的支持下,目前园区已经开通了中亚、中欧、中韩等十几条货运班列,下一步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力争今年年底完成45万标箱。在十三五期间,要把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成为全国的样板工程,力争走在前面。
加快建设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正成为青岛大旅游格局下的“新磁场”,目前大沽河博物馆、孔子六艺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中国租赁业山东创新服务基地加快建设,金东方颐乐小镇等一批20亿元级大体量项目完成签约。
孙永红说,未来将进一步放大母亲河治理的生态效应,按照“新城市客厅”的目标来建设谋划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用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深度融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铁路物流园区,真正使胶州融入到青岛同城化发展的时代。
三链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深度发展
胶州市靠工业立市,也是工业强市。在近代工业史上,胶州是较早启动工业化的县级市。园区经济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拉动胶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胶州市制造业门类齐全,全市拥有制造业企业8000余家,囊括了18个行业360多个门类,工商注册市场主体达12万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95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得益于早期就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胶州工业企业近年来保持了高位增长,为产业迈向中高端夯实了基础。
目前,胶州拥有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总数19个,居全省首位;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61家,连续五年居青岛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12家,连续两年居青岛市首位;青岛市级以上名牌(驰著名商标)197件,马德里商标264件,列青岛市前三位。今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5.7亿元,同比增长10.8%,各项数据非常亮眼。
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
在“十三五”规划中,胶州就提出要实施先进制造业“8+6”计划,其中“8”即围绕航空制造与维修、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8大领域,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6”即改造提升锅炉及辅机、铁塔与钢结构、电力电气3大重点优势产业和汽车零部件、木器家具、食品加工3大传统优势产业。
孙永红说,立足于四大“国字号”平台,在制造业方面,胶州要围绕着价值链这个内核,把创新链深度融合在一起。一个方面,要围绕胶州传统的“8+6”制造业体系,深度挖掘,深度提升。另一个方面,要坚持一企业一科研院所,一企业一服务经理人的配置,实现生产链中产业链的不断优化提升。价值链提升的过程当中,要把价值链融入到产业中。在创新链推进的过程中,要放大创新链的平台功能,以平台支撑来延伸、有机融合到企业的产业链当中去,实现制造业的深度发展。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孙永红指出,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胶州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高度重视现代金融对企业的助推和放大作用,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全要素配置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成果。
近年来,在五大平台建设、三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胶州始终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宝贝”,坚持引才与引智并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办法》,设立了2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配套制定了人才和团队创业创新启动资金、安家和生活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实施细则,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金胶州英才周”活动,着力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两院院士”20人,“千人计划”专家8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人。
民生是最大政治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孙永红说,经济的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立足胶州当前的实际,一个方面要把全员就业、全民就业作为胶州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研究。第二个方面,统筹布局,区域协调,梯次有序地解决水、电、路、医、教等民生问题。
“当前,我们重点要在解决教育的均衡和医疗保障的全周期服务上下功夫。以民生的改善为目标,和人民群众一起想,一起干,最终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展现胶州这座美丽城市的靓丽名片。”孙永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