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吃“方便火锅”触发火警的消息引起热议。记者了解到,方便火锅市场目前已有数百个品牌涌入,既有小龙坎、大龙燚、海底捞、德庄等传统火锅品牌,也有新希望美好、筷时尚等火锅上下游企业,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食品品牌也开始进驻。驱使资本疯狂涌入的主要原因是方便火锅接近100%的高额利润。(11月28日 《新京报》)
一包包网红款方便火锅,大概是短线资本的又一个高颜值风口。
资本逐利,天性使然。一方面是便利自热食物市场规模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是方便火锅的成本基本在每盒11-16元、对应售价则为25-39元,利润空间或超100%。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6年下半年始,数百个方便火锅品牌云起风涌了。
方便火锅确实方便,问题也是摆在脸上的。一是标准阙如。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2016年版《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显示,方便食品目录中,只包含油炸方便面、方便米饭等,方便火锅尚未被收录。二是风险重重。食品材质风险除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自热包”。这些标识不清的“自热包”,大多是由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碳酸钠等组成。实验证明,加入冷水反应,“自热包”升温后可达150℃以上,蒸汽温度达200℃,最长保温时间可达3小时。
一旦操作失当,烫伤风险极大。那么问题就来了,方便火锅不是洪水猛兽,但谁来为之清理江湖?
这个问题让人联想起共享单车的命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到1.06亿。不过,悟空、3Vbike、町町等,关门的关门,跑路的跑路;酷骑、小鸣、小蓝等,则屡被曝出退押金难等问题。
有图有真相的“车灾”,伴随着触目惊心的黄橙蓝,叫人反思“共享+”之泛滥的乱象。当然,有人说方便火锅又不是共享单车,中国人多吃货多,还愁过剩吃不完?这话自然没问题,但,在以下两个层面,方便火锅和共享单车似乎有着相似的命运:一是资本瞬间涌流,二是监督懵逼难管。
于前者来说,价值规律的杠杆会起作用,资本再疯狂,也不会和成本过不去;于后者而言,行政管理的惯性较为滞后,明明可以同步走的偏偏却要慢半拍。试想,如果职能监管跟得上共享单车摊烧饼的步伐,城市何以在车满为患的尴尬中摊手耸肩?同样的道理,方便火锅如火如荼的时候,专业监管却偏安一隅:质量不可控,安全不可说——非要等到这个新行当被玩坏了,才出来一禁了之吗?
在今天的中国,新业态的出现,在创新创业的路上成为大概率事件。制度也好,监管也罢,第一时间跟不上节奏,至少第二时间要迎头赶上;不能每每失范失序之后,再来原罪或妖魔化其短板效应。方便火锅已经红了一年多了,这个江湖谁说了算、怎么说才算,该有个靠谱的说法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