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在人们的乡愁中,不仅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土社会中邻里互助的社会关系、祖先崇拜的仪式和庙会、乡村戏剧的热闹,这些规则、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至少不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首先,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许多农耕社会有庆祝丰收的节日,比如藏族的旺果节,是沟通人与自然,祈求风调雨顺、保证农业丰收的节日。春节是家庭、家族和社区共同庆祝周而复始,新的一年开始的节日。清明节和七月节是供人们缅怀逝去的亲人,沟通生者与亡者的节日,通过与亡者的交流,逝去的亲人仍然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许多农民即使远离家乡,也要长途跋涉在节日回到家乡,参与这些节日,是因为有了这些节日,他们的生活才有意义。
其次,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尽管我们是个法治社会,但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法律所无法管,或管理成本很高的地方。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比如互联网,老年人在知识上的优势已经没有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有文化的乡村可以看到长幼有序,秩序井然,而文化的断裂经常会导致乡村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最近,笔者在瑞典南部传统的农业地区考察,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社会的消亡过程。在一个世纪以前的传统农业地区,围绕着教堂形成了不同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由数十户农民组成,社区的农民相互依存。但是到二战以后,大量农民开始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土地被出售或出租给大农户经营。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房屋被丢弃,目前从事经济活动的农村仍然存在,但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乡村则不复存在。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比如编辑整理村庄历史、建立村庄博物馆、组织文化演出等等。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要通过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自信,认识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推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
其次,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不能是乡村居民仍是一盘散沙,各过各的生活,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创造更好的生活。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将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