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暴力分拣 快递业血拼低价的恶果

“双十一”疯狂购物后,相信大多市民都期待着快递送达的一刻。大量的订单也忙坏了各大快递公司,快递小哥加班加点,甚至派送到凌晨。不过,辛苦不能掩盖服务不到位的缺憾,野蛮分拣乱象依然存在。(11月14日《厦门日报》)

从近年来媒体曝光情况来看,快递行业之所以存在暴力分拣,原因无非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快递行业竞争激烈,在效率至上的理念面前,快递员不惜采取抛扔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快递员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工作繁重,收入不高,致使一些快递员缺乏敬业精神,漠视客户的合法权益;再者,快递员工的收入,往往采取计件方式,采取抛扔的方式增加快件数量,则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不过,上述原因的存在,根源依然在于,中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电商的迅猛发展。快递公司用低价抢市场,而从行业管理来看,快递员不仅要送快递,还要负责分拣货物,他们的收入构成主要是收件抽成,分拣环节几乎没有激励可言,因此就没有提升这方面服务的动力。

由此可见,尽管国务院早在2015年发布的《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可罚款最高5万元”,但现实中为何大多数快递企业仍会置若罔闻的根源所在。再加上消费者举证的暴力分拣时十有八九会遇到“保价条款”的推托,根据这种条款,只要消费者没办法证明快递公司对物品损坏有直接责任,就很难要求等值赔偿。

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红红火火的“双十一”还是与之相关的快递行业,还是在依靠低廉的价格而不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甚至形成了一种血拼低价、其余不问的观念和氛围,这样的局面亟待改观。这种境况下,类似于野蛮处理快件最高罚5万元规定,无疑是一味苦口良药,想期盼就此彻底消除暴力分拣乱象,也不大现实。

说到底,“暴力分拣”成为历年来“双十一”的例牌新闻,实则是快递业血拼低价的恶果。

因此,当市场的无形之手力度不够,就应该有政策的有形之手强力推动。面对快递业乱象,面对快递业血拼低价的恶性循环,就要从法规政策的源头设计,发挥好制度的宏观管控力量,给快递企业设立一定的资质条件,健全从业企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同时,赋予消费者足够的权利,建立完善快速的快递物品损毁认定与赔偿机制,以掷地有声的法规政策让快递企业不敢随意损坏包裹,别再让血拼完“双十一”的“剁手党”们目瞪口呆、胆战心惊。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