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146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中,青岛高新区排名第十位,标志着其已进入国家先进高新区第一阵列。此外,青岛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获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升格“国字号”……如今的青岛高新区,已由一片盐田、滩涂华丽转身为全市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喜讯:
青岛高新区跻身国家前列
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的国家高新区评价工作,是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为依据,以146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火炬统计数据和高新区发展情况为基础,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以及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开展的综合评价工作。青岛高新区统计中心通过积极组织各园区认真开展企业培训和火炬统计年报工作,全面完成330余家企业的数据上报工作,为本次评价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统计数据。
本次评价结果显示: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较2015年度有所提升,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国际创新成果产出、企业品牌建设、出口结构优化等方面优势凸显。
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青岛高新区作为青岛市唯一获批区域,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包括区域示范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基地等三大类,青岛高新区顺利入围区域示范基地。这是继海尔海创汇去年获批企业示范基地之后,我市获批的第二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且已全部落户青岛高新区。
亮点:
互联网产业高地迅速崛起
近日,青岛高新区的互联网创客毛广收迎来一件喜事,他和同事们自主研发的“F2B全球商品批发交易平台”顺利通过了技术内测,正式投入使用。在该平台上,消费者通过电子交易,可以购买到各种全球名优的直销商品。目前已有1200多万家的实体店铺与全球各地的顾客进行着贸易互动。青岛猎城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广收说:“使国内优秀的产品走出去,让国外优质的商品走进来。未来,猎城网将不断优化完善运营管理体系,依托青岛特有的港口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个全球知名的优质商品集散中心。 ”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加快互联网产业育成的步伐,聚焦垂直电商、应用类网站和物联网等领域实施“靶向”招商,一大批优质互联网企业“落地生根”,在胶州湾北部形成互联网产业的“高地效应”。
高新区互联网产业持续升温,不仅有众多本土企业在这里开花结果,也吸引着外来龙头企业强势加盟。总投资8亿元的计世物联网和云服务中心日前已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外立面施工。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拟引入工信部电子一所、日本托龙学会、NEC、富士通等一批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项目建成后将围绕青岛重点打造智能化、科技化、前沿化的高端物联网产业化平台,为我市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产业集聚的“傍大引强”效应,青岛高新区成立了我市第一家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互联网产业事业部部长朴志刚说:“这个基地落成的主要目的就是集聚产业,让大家抱团发展。而且将来在这个基地里面还会配置上针对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培训学院,也有一些服务机构入驻到基地里头来,主要就是打造互联网经济的一个氛围。 ”未来,聚焦垂直电商、大宗商品交易、互联网总部基地、云与大数据等领域,青岛高新区将加快集聚龙头企业,打造垂直互联网平台总部基地和物联网创新基地,打造互联网产业高地。
延伸:
中科系院所扎堆进驻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强大的科研力量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无穷动力。走进青岛高新区中科青岛研发城,整洁一新的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看到一座正在崛起的科研新城。去年4月,青岛与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中科青岛研发城迅速崛起。
中科青岛研发城占地约26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建设内容包括研发基地、孵化器基地、人才公寓及商品住宅、会议商服综合体等。依托青岛高新区搭建起的日益完备的创新体系,中科系顶级研发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成功突破转化“瓶颈”,实现了顶级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最早来到青岛高新区的光电院,4年间已在激光照明、北斗导航、水质检测、三维场景重建、虚拟立体成像等技术领域孵化出了10个产业化公司,搭建工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联合实验室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仅北斗导航领域,作为青岛市北斗导航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光电院推动了整个产业在青岛的快速跃升。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了包括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五大中科院的院所。据不完全统计,青岛高新区中科系科研院所共集聚高端科研人员243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79项,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0个,先后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96项,引进、设立产业化公司33家,与青岛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合作139项,直接创造产值7219.81万元。这些中科系“顶级研发”的成功转化,直接驱动了北斗导航、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多个高端产业,在青岛加速崛起。
举措:
聚焦六大产业全方位统筹
好成绩的取得,来自核心产业作为抓手。分析成绩取得的原因,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六大主导产业”功不可没,它们分别是: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青岛高新区抢抓山东省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契机,聚焦六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华为、中兴、腾讯等重点项目1080个,总投资3354亿元,产业集聚进一步凸显。
但产业在落地和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暴露出很多问题。为此,青岛高新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好钢用在刀刃上,全面对体制机制进行优化,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为聚焦“六大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性地调整成立软件、信息技术等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和产业载体办等5个办公室,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的工作机制;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实现管理服务精准化,有效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创新行政审批机制,在全市率先实施企业注册“一口受理、五证一章”改革,企业设立时间压缩在3天内,同时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
搭建平台,做好创新创业服务的同时,青岛高新区探索创新“放管服”新路径。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陈勇杰表示,青岛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设立登记“一口受理”工作机制,实施企业注册“一口受理、五证一章”改革,保证企业设立时间压缩在3天内。同时,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上线运行行政微审批服务平台,并在全省首家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
【展望】
25年风华正茂再出发
2017年,青岛高新区迎来了建区25周年。青岛高新区从零起步,通过一次次的蜕变升级,用令人惊讶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成为了半岛乃至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创客创新创业的热土。
回顾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也是一代青岛高新人逐梦的过程。青岛高新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扩大胶州湾北部园区;2015年2月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和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青岛高新区范围。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25年间,园区面积实现由9.8平方公里到如今总开发面积327.756平方公里的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全市平均水平,一个越大越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区强势崛起。
特别是2008年胶州湾北部园区破土动工以来,青岛高新区充分发挥园区的承载和引领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资引智步伐,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孵化能力,昔日荒滩盐田变成了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变成了水系萦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生态城区。在凸显海洋科技及产业发展特色,引领创新创业风向,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方面成绩斐然。
近期围绕青岛市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新要求,青岛高新区紧扣品质、活力城区的定位,全面加快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及产业培育三大战略,各项工作不断积极推进。一方面加快高端聚集,融合国家“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突出国家双创示范区先行先试,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和3D打印等主导产业,培育智慧、产业“双轮”驱动力;同时,不忘突出协作创新,积极引进跨界融合项目,重点打造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红岛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和石墨烯国际创新中心 “三大载体”。
如今青岛高新区已经跃升为国家先进高新区第一阵列,必须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青岛高新区通过25年的积累与探索,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扛起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的大旗,不断集聚动力,不断创新创造,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的决策原则,突出“高、新”特色,贯彻落实青岛高新区“2311”总体工作思路,以崭新的面貌向未来再出发。
【人物故事】
创业者见证高新区发展
“2014年10月,公司刚成立时只有5个人,可以说是要资金没资金,要规模没规模,办公场地也只有位于高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回想当初,青岛易科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老总柳华伟说,创业起步阶段,找客户、找资金、找技术支持……公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此期间,高新区管委和事业部给公司提供了诸多支持。借助青岛高新区良好的创业环境扶持,公司迅速成长起来,拿下一个个大客户,如今公司服务对象包括可口可乐、沈阳宝马、宝钢、烟台富士康等知名企业,并获得青岛高新区“蓝贝之星”称号。
和柳华伟一样,诸多创业者们成为高新区发展的见证者,从一片盐田滩涂到如今的高楼耸立,高效、智慧、创新、生态、人文是创业者们对青岛高新区的共同认识。2015年4月,青岛元启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宫磊把公司正式落户高新区盘谷创客空间,作为高新区“蓝贝创客计划”重点培育企业,随之享受到的是青岛高新区在办公场所、人才公寓、科技扶持、产业链拓展等全方位的支持。经过两年努力,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专为生产制造型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尽心竭力为创业者服务,与创业者一同成长,正是这股对创业和创客的热情,让青岛高新区变成一片创业的乐土。作为青岛市区域创新引擎,高新区以打造全市领先、全省示范、全国驰名的众创高地工作为目标,全面加快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及产业培育三大战略,各项工作不断积极推进。结合千万平米产业载体建设任务,贯彻落实“三个一百”计划,着力打造“蓝贝”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实施“蓝贝创客计划”,发挥蓝贝创新园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覆盖区、街道两级众创服务工作。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拓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培育了一批集聚效应明显、服务特色鲜明的双创服务平台,已拥有国家级孵化载体15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600余家。(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