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希望更多乡村小学能够强健起来

10月12日,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给来“取经”的全国各地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题目就是《苏轼的题跋》。这个题目来源于她的学生。近日,一篇源于清华附小六(4)班公众号的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微信朋友圈爆红。有教育专家认为,“不一定要研究苏轼,农村的孩子可以研究放牛与天气的关系,诸如此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10月13日中新闻网)

做小学生的差距也是蛮大的:有的小学生在“扛把子”,有的小学生却在玩大数据。眼下的清华附小就很火,因为批量的研究苏轼的论文,让中国舆论场五味杂陈。你以为“起跑线”只是几个奥数班,殊不知差距却在沿途的道路和风景里。《当小学生遇见苏轼》这篇论文之所以叫人翻江倒海,是艳羡、是后怕,更是千万般对代价固化的另一种敏感与警惕。

客观地说,这不是清华附小的错,相反,她很勇敢、很“放得开”——即便在京城的小学界,毕业班还敢这么“玩”,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界和勇气。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个新概念,就像高中的素质教育口号一样,只是,在分数冲动面前,还能初心如一,难度系数并不小。难的是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论文非必考科目,又不是当年的“加分项”,如此费心巴力,没点情怀兜底,还真不容易。二是家长,面对这种作业没有沸反盈天,甚至还躬身支援,更叫人叹为观止了。

有人说这是“拼爹”,这帽子显然扣错了:第一,承认先赋差距,这是做人的前提。人不能总是活得像个怨妇似的,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爹”都是相同禀赋相同资源的呢?第二,你就是有这个当爹的能力,也未必有这份大度的心。工作那么忙、生活那么累,陪孩子做个手工都怨声载道,还谈何长年累月共写论文呢?有能力,也得有这份心意。

说这些的意思,无意于捧杀什么,也不在于辩解什么,只希图拂去情绪,更好地理解世情百态罢了。《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爆红后,难免有不甘心的家长群起而效仿,不过,倒不是悲观主义论调,“复制”起来还真不容易。专家说,城市孩子可以大数据研究苏轼,农村孩子也别闲着,你也可以研究马牛羊研究天气。这话听起来挺因地制宜,不过,本质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路线。在清华附小和农村小学的差距上,千山万水之间,阻隔的只是研究工具的差异?

第一,他们没有高智的父辈“场外支援”;第二,他们对于应试有着救命般的执迷;第三,他们的学校承载着“改变命运”的重压。理解了这些背景,就不至于以“何不食肉糜”的逻辑,来轻佻回应舆论对漂亮论文的纠结。试问一句,对于农村父母和农村学校来说,谁敢让农村孩子“研究放牛”去?

为人父母的,大概都希望把孩子能送进清华附小去。遗憾的是,这样的顶级小学,学位是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亦是凤毛麟角的。城里的大数据和农村的牛,这是客观差距;但,我们还是希望更多村小能强健起来,不谈追赶清华附小,起码也能在分数的苟且中,看到诗与远方的田野——惟其如此,就算父辈差距板上钉钉,就算村野生活无从选择,教育也不至于固化梦想,人生就不至于在公平规则外无力飘荡。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