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青岛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新兴城市而言,注定要在今后的发展轨迹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3月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在确定城市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时,“三湾三城”的提法首次在世人面前全新亮相,即构筑“中心湾区、西部湾区、东部湾区”海湾型城市新格局。未来几年,青岛的目标是要打造高品质精致城市,彰显海湾型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国际湾区都会,使青岛在世界城市中展现耀眼风采。
三湾拱卫
实施湾区战略,谋划滨海经济新版图
湾区战略,可以说是全球超级沿海城市的必选项。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城市,都拥有湾区的地理优势,譬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日本的东京、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些城市拥湾发展的路径为青岛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树立了样板。再看青岛确立的三大湾区的位置,都位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湾区经济”必然成为青岛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
梳理近些年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从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布局”,到“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再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一直到最新的“三湾三城”的构想,有传承,更有创新,“三湾三城”不仅是青岛城市空间布局的一次全面升级,而且把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准了青岛的湾区经济。
01中心湾区
“中心湾区,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优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未来中心湾区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形成“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特色镇(街道)——城乡社区”城镇体系。打造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中心城区,东岸城区有序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推进老城区复兴发展,建设时尚魅力城区;西岸城区突出转型升级,建设精美实力城区;北岸城区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建设品质活力城区。
02西部湾区
“西部湾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建设董家口港城和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西部湾区将突出西海岸新区的作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成为国家打造海洋强国的有力支撑,2016年青岛海洋经济总量已达到2515亿元,占全市万亿GDP体量的四分之一。西海岸2016年经济发展总量接近全青岛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是青岛的五分之一,人才集聚了青岛人才总量的四分之一。下一步重点打造董家口港城和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将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03东部湾区
“东部湾区,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建设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的“中国蓝谷”。东部湾区未来以蓝谷为首,将成为人才集聚,海洋科研创新实力强劲的湾区。过去五年,蓝谷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目前已成功集聚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构筑起蓝谷海洋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20家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超过2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
立体交通
新机场、高铁、地铁覆盖全域,全省1小时生活圈呼之欲出
青岛的地理位置极佳,坐拥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三大湾区,辖区内有多个深水良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枢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历经多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空间战略不断提升。随着“三湾三城”全新城市空间战略的确定,青岛将拥有足够大的格局来建设发展。
为了整体推进三个湾区的经济发展,青岛将构建覆盖全域、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未来几年之内,青岛将搭建起各个湾区之间以及整个城市与外界畅通的空中、陆路、海上立体交通线网。
01航空
“国内最高等级新机场两年后现身胶州湾畔。2019年总投资约381.75亿元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建成,届时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新机场运行等级为4F,为目前国内机场建设的最高等级。可起降空客380、波音787等目前最大机型。胶东国际机场是规划建设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航站楼也是全国首个集高铁、地铁下穿通过的机场航站楼,可以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半岛主要城市。
02地铁
“青岛正在建设横贯城区、连通“三湾三城”的地铁网络。去年12月18日,地铁3号线全线贯通,青岛正式进入轨道交通的“地铁”时代。今后青岛将每年至少开通一条地铁。除了通车的3号线,在建的还有1号线、2号线、11号线、13号线、4条线和8号线。2号线东段目前已空载试运行,年底前将开通,将青岛老城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东部文化中心、北部生活中心等比较大的客流集散点连接在一起。11号线是连通青岛市区和青岛蓝谷核心区的骨干线路,预计明年通车。1号线是近期线网中唯一跨海连接青岛主城区与西海岸的轨道交通线路,沿线连接了火车站、火车北站、流亭国际机场、黄岛汽车站、汽车北站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与轨道线网中11条交通线路换乘,形成线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8号线号称“万能线路”,可与规划中的12条线路换乘,起点胶州北站,终点五四广场,主线串联了胶州市、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等区域,是连接青岛新机场、北岸城区、东岸城区的快速骨干线路。今年开工的4号线从海滨风景区一直延伸到崂山风景区,是青岛主城区横贯东西的客运大动脉。
03港口
“依海而生,拥湾发展港口经济是青岛的天然优势。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港、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大港。青岛港海上航线达到150条,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超过5亿吨大关。按照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新建成的董家口港区致力于打造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能源储运中心,目标瞄准世界第四代物流强港。到2020年,青岛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的总吞吐能力将位居世界前三,成为世界超级大港。青岛未来将立足于自身绝佳的地理区位、发达的制造业、港口经济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优势,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家区域性航空枢纽、国家沿海高铁枢纽,打造欧亚大通道多式联运中心。借助“三湾三城”城市空间战略,青岛依托海湾资源优势,打造高品质精致城市,彰显海湾型城市特色,建成辐射半岛(乃至沿黄流域)、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湾区都会,实现这一梦想指日可待。
发力海洋新动能,青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青岛结合自身特点和历史积淀,发展海洋经济,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力尖端制造业,以创新的思路作为引领实现跨越式发展,绘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盘点青岛这些年的成就,一系列漂亮成绩单的背后,体现了青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
2014年青岛获国家批复成为首个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同一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也是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
2016年,西海岸新区完成地区GDP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山东唯一超过200亿元的县市区。即墨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县域百强第九,成为江北唯一进入全国前10强的城市,是省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个突破百亿的县级市。2016年青岛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外唯一入选的北方城市。
打“海洋牌”独领风骚
科技创新创出中国亮点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创世界纪录,“海燕”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平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等,这些充满科幻色彩、在海洋科研领域占据中国高度的一系列项目正是青岛蓝谷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最大亮点。蓝谷累计引进建设创新创业项目260余个,拥有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7家“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
截至目前,蓝谷区域内共有各类在建项目50余个,计划总投资300余亿元,教育科研项目达一半以上,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动能。
蓝谷围绕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这一总体目标,确立了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区三大功能定位,打造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五大中心,一个世界级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已崛起于鳌山湾畔。
海洋经济一直是西海岸新区发展的重点。日前,海西重机建造的我国首个110米桁架式自升式海工平台,武船重工承接的挪威“海洋渔场1号”养鱼平台先后顺利交付,西海岸新区已形成船舶海工、航运物流、海洋石化、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六个海洋支柱产业。初步预计,新区今年上半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7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
西海岸新区年内将突出抓好600个涉海重点项目,目前共储备在谈、签约待建、在建和2017新竣工蓝色经济项目170个,总投资约2683亿元。今年共有77个项目列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占青岛市总数的55%,总投资1400亿元,占青岛市的69%。7个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项目库,总投资704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占青岛市总数的43.8%和82.9%。
青岛全市上下已经形成共识,要全力打好“海洋牌”,进一步找准对外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结合点,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高校汇聚院士创业
海洋经济的持续布局、整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以及青岛作为海滨名城所独具的区位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重量级专家院士团队的浓厚兴趣,青岛日益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而这些高端机构和人才带来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后,将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青岛蓝谷,山大青岛校区去年迎来首批新生,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目前已经孵化培育了13家科技公司。蓝谷的科技聚集性和产业聚集性深深吸引了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则在西海岸安营扎寨。
截至目前,与青岛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到30所。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在校生数量和高校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上游水平。重点引进海洋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航空经济以及文化影视传媒、商学、财富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学科专业。
只有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汇聚的优势,才能让优秀人才成为新动能的推动者。短短一年时间,青岛国际院士港先后吸引了60余名院士。李沧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巨匠大师,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及博士、博士后会聚。
对院士等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在青岛全市已形成多点开花之势,2016年10月,青岛崂山区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院士智谷)开园。而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6名发达国家院士、21名两院院士、50名“千人计划”专家,“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蓝谷引进全职与柔性人才累计39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3。
实体经济智能升级
制造业“大杀器”持续发力
青岛工业经济的基础较好,具备发展新型实体经济的技术储备和产业人才,在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青岛瞄准创新、前沿、尖端下大力气引进项目,一些能够代表产业未来趋势的先进制造业“大杀器”落地生根。
5月27日上午,空客直升机项目在青岛即墨开工,项目规划占地300亩,计划2018年完工,设计产能为每年36架,将建设空客集团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线,带动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直升机旋翼等零部件供应商落户,届时相关配套产业将实现产值过百亿元。
8月7日上午,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第一辆整车下线仪式在青岛即墨总装车间举行,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总占地面积9800亩。主机厂设计年产能60万辆。一期计划总投资144亿元,规划产能30万辆以上。到2020年,即墨市将力争引进培育200家以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及贸易物流企业,汽车产业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健康的经济生态和产业体系,不仅需要这些体量巨大的“大块头”,还需要一些市场反应机敏度高、能随时跟踪掌握科技最前沿的“小精灵”。作为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机器人项目60余个,总投资逾126.5亿元,聚齐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全球排名前10的机器人企业已入驻6家。
华大基因正式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力争在10年内完成对全球重要海洋物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并全部进行数字化,实现对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