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山村,村民们从来没见过别的发色,认为头发越黑越美。白发代表着衰老,黄发则意味着营养不良。后来,有年轻人进了城,看了一些外国电影,觉得金发碧眼才是美女的标志。再后来,他们出了国,发现金发女郎是外国讽刺笑话的常客。等到终于学会了嘲笑白人,坚持穿唐装、染黑发时,他们又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曾经跟一位知名汉学家聊天时,他对中国一些老人的头发很感兴趣。这些人年逾古稀,却不肯显露头发的自然花白或全白,坚持染得乌黑锃亮。假如某些个人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则值得思考。可以有一种解释,是跟不服老有关。我现在觉得,这种现象更深一层的原因,可能来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单一狭隘的教育。
这种教育仍在继续,甚至成为一些名牌高校的招牌。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官方网站上挂了一张女生的毕业照,因其长相符合主流的审美规范,被网民誉为“人大女神”,争相传阅,据称“好评如潮”。该网站访问量急剧攀升,一度瘫痪。由于高校官网普遍类似政府部门网站,主发领导接访和会议消息,辅以校园风光和师生新貌。人大这一改变“令人眼前一亮”,舆论纷纷称赞“个性化”、“清新活泼”、“接地气”、“饱了公众眼福”、“纵是噱头又何妨”。
也有批评的声音,厌其“商业炒作”、“消费美女”,更深一层的思考,则质疑其办学思想,“是重视其先天容貌,还是重视后天努力”。
在更文明的社会,这件事情并不复杂。不仅哈佛、剑桥等著名高校,就连一个普通中学、幼儿园,甚至一个语言培训学校,以单一的金发碧眼女生做形象宣传,都是难以想象的事。不仅是因为你炒作不炒作,也不仅是因为是否重视容貌,而是连基本的常识都不过关,就像学校的校名书写中出现错别字一样,不用别人鄙视,自己都不好意思挂出来。
这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人们常说的“政治正确”。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人人平等和价值多元。越是主流的学校,越要在各种宣传中,把不同种族、肤色和长相的人凑到一块儿,生怕遭人误解。
有人说政治正确是一种言论压迫,害得很多人都不敢说出“人人心里都想说”的话,比如“讨厌黑人或中国人”、“女人胸大才性感”、“残疾人就是累赘”等等。这还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很简单:并非人人都这么想。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单一、狭隘教育的结果。
当学校挂出一个单一的面孔,它不仅是在强调美貌,更重要的是,它在制定和传播狭隘的审美标准。当人人都在传诵“女神”,以为美就是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和齐肩长发时,就构成了对别的长相的忽略和歧视,让大家都成为自以为真理在握的井底之蛙。
在幼儿眼中,成人称颂的“女神”,在审美上和一头猪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一头猪可爱。你一直给他灌输说,“女神”是美的标准,猪的样子丑陋不堪,他很快就会接受,而且看见猪油然而生厌恶感。然后你又说,看啊,爱(“女神”这样的)美是人的本能,有些长相(比如猪的样子)天生就让人讨厌。把这种教育自欺欺人地内化为“天然情感”之后,他们还会抗议说,你把“女神”与猪相提并论,是对“女神”的玷污,伤害了“神粉”们的感情。
现代幼儿绘本中,不仅花鸟鱼虫不分彼此,五湖四海都是朋友,而且高矮胖瘦济济一堂,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平等相处,这让很多急于培养孩子识别美丑、好坏、敌我、贵贱的家长很不适应。他们甚至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会不会教坏了孩子?
人们通常只看到,褊狭和歧视对别人不好。其实,这些观念首先对自己不好。第一,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某些时间或某些地点成为弱势或边缘人群,比如在中国不可一世的×二代到了西方某些歧视华人的社区,也会因肤色而遭到排斥;第二,歧视等于眼盲,歧视者看不到世界上更多美好的东西,自私狭隘,还以为是在疾恶如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